炭火烧得正旺的房中,垆龙打了个寒噤。
“观澜赠药,是不欲趁人之危。但若殿下言而无信,无论此时此刻,抑或不久将来,大梁国境内都会有一个叫‘叶观澜’的白衣之身等着您,誓与殿下不死不休。”叶观澜温言说道。
震撼良久,垆龙脸上最后一丝谑笑神情也消失不见,他端起无比庄重的形容,退后小半步,右手握拳贴于左胸胸口,上身前倾道:“公子所言,垆龙铭记于心。”
临去时,叶观澜叫住了他,递过一纸素笺。垆龙展开时,那一笔清隽而不失刚劲的蝇头小楷,令他眼前一新。
叶观澜道:“父亲在朝为官,不得与外臣过从亲密,更有前番春闱之事,越发不敢将手迹随意示人。观澜拙字与父相较,犹如云在天,泥在地,惟以豪词相赠,盼殿下壮志得偿。”
垆龙眼底有惊艳,话里难掩激赏:“这是,曹植的《白马篇》?”
“殿下广读诗书,好记性。”叶观澜行前一步,“想那曹子建年少成名,白马金羁好不恣意。可惜后来木秀于林,天妒人怨,落得惨淡下场,也实在可怜可叹。”
见垆龙似警醒,叶观澜笑意愈深,“殿下既知《白马篇》,如何不识《七步诗》……”
固城去喜烽口十里地,是介于黑水塞与芦关之间最后一座城镇。冲靖元年腊月二十七,距离新岁还有不到三天,小镇上却感受不到半分节日的氛围。
长街静悄悄,商铺大门紧闭,黑漆漆的窗洞后一丝人声不闻。风灯呼啦扯响,惨白地映照出巷道内景象——
十来具尸身枕藉,寒冬里引来不少苍蝇盘旋。积雪化冻将大部分血秽冲刷进道旁水沟,唯有那淡淡的血痕与尸臭气,久久不能弥散。
死一般的寂静里,却响起了细细的啼哭声。
一两岁的孩子爬在早已死去多时的母亲胸口,小手无力地扑抓。那只干瘪的乳房被他吮干了最后一丝精血,再也产不出任何的奶水。
他饿得直哭,不断发出类似“娘亲”的字眼。但孩子不知道,他的娘亲早在三天前,就用身体替他扛住了鞑子的胡刀,临死不忘解开自己的衣扣,将乳头塞进他的嘴里。
鞑子入城三日,烧杀劫掠,固城几成绝地。孩子的啼哭不能令神明开眼,吸引来的只有豺狼虎豹。
一小队游兵罔顾统帅城下扎寨的命令,进城还想找寻乐子。他们被哭声吸引来,见了孩子脖上未被搜刮走的半块长命锁,顿起贪念。
为首的队长手起刀落,越性斩断了箍在孩子身上的母亲的手。零星血点泼溅在孩子脸颊,他恐惧地大哭,哭声却激起了蛮人更狂暴的兽欲。
鞑靼队长手提弯刀,脸上挂着残忍的笑,步步紧逼。
说时迟那时快,他忽觉脑后袭风,脚步定在原地,上身僵硬回转。
一爿雪光呼风盘旋而来,漆夜里亮得刿人心目。鞑子队长本能眯起眼,项间顿感一凉,他仓促睁开,血红成为他视野中仅余的颜色。
战马长嘶在黎明之前,红云漫卷拂去最后一缕黑暗。安陶拍马跃起,潜渊接连割破数名鞑靼士兵的喉咙,一记漂亮的回旋,稳稳落入她掌中。
安陶背倚城楼而立,披风把受惊的婴儿牢牢罩在身下。她握刀振臂,遥遥地,一面大红纛旗似为呼应般,从城头扶摇升起。
“大梁绥云军在此,犯我疆土者,杀!”
第119章 暗影
战斗持续到近午时分,绥云军兵分三路围城,赶在破晓前接连端掉了鞑靼安插在城外的岗哨。先于瓮城扎寨的前锋营主力尚在睡梦中,就被绥云军女帅安陶率五百亲兵关门打狗。
至辰时,三千虏骑折损泰半,凡弃械者尽皆被诛,战俘营空空荡荡,瓮城内血漫长阶。
与绥云军打交道已是咸德年间事,鞑靼主帅惊恐地发现,这支虎狼雄师在经历了栋梁摧折、声名蒙垢、远走西南等变故后,非但没有宝剑藏匣。相反,交趾之地的毒瘴为其淬炼出了更锋锐的芒,长刀所指,见血封喉。
外围鞑靼部队兵溃如山倒,剩下侥幸脱逃者纷纷化身无头苍蝇,往城中慞惶四散,绥云军一鼓作气,紧咬不放。
此行之前,临洮总兵叶凭风专程走了趟顺天兵籍库,调取了沿途各重镇布防图,连夜命人送往绥云军帐。
那图纸大到烽燧关哨,小到城中街巷,皆有标注。绥云军按图索骥,不到半日光景,鞑靼前锋连同左翼一营、二营就尽数被歼。
喊杀声式微之时,日头恰好攀升到城楼正脊。阳光抛洒在青砖黑瓦,点点碎金辉映着久昂愈烈的天际红云,鞑子铁蹄笼罩在这座城池头顶的阴霾,被彻底付之一炬。
安陶踩熄了残烬,靴底带起的小缕轻灰很快飘散在风中。她听着传令兵传回的各路捷报,大踏步走进位于城南的棚户区。
“负责安置难民的官员何在?”
一身着皂衣皂靴,公差模样的男子揣着手,小跑上前:“小的固城县丞,见过女帅。”
安陶单手掖了掖披风,方才死里逃生的婴儿在她怀中睡得安稳。她将来人仔细打量一番,问道。
“城中百姓伤亡如何,遇难者尸身何处安放,伤者可曾派人救治?老弱妇孺需另辟住所安顿,县衙可有打算?”
县丞被问得额角冒汗,觑一眼散发着浓浓血气的潜渊,下意识把两只手从袖笼里抽出来,斟酌着小心应答,唯恐说错了一个字,惹得这位女帅不快。
好在固城之地虽遭燹祸,县衙基本得以保全,一切善后事宜都还稳当。安陶拉开披风,正待将怀中幼儿交托与县丞,却在后者忙不迭伸手来接时,蓦然顿住。
“你说县衙并未遭到洗劫,那为何不见县令?他身为一县之长,这种时候不在一线安抚军民,莫不是临阵脱逃,做了缩头乌龟?”
县丞正欲分辩,安陶抬起的披风无声落回,不动声色拉开了距离。
她紧盯住县丞,又道:“平叛维稳,担负治安之责的县尉不身先士卒,怎的让你一个县丞亲力亲为?何况县丞乃文官,伏案的时日多,没道理掌心遍布老茧,可别告诉本帅是你素日勤勉,笔耕不辍所致。”
县丞脸上的惶恐在对上安陶眼神的一刻突然无影无踪。
他垂下眼睑:“女帅这是何意?”
四下无人,兵员都撒出去追缴敌军残部,安陶身边只剩下一个传令兵。“县丞”的气场幡然一变,笼罩在檐下阴影里的面孔晦暗不清。
他语罢抬臂,慢条斯理地整理起衣袖。遽然间数点寒星激出,破空之声响劲异常,传令兵夺步上前,惊呼。
“郡主小心!”
小兵用身体替安陶挡下了致命的一击,安陶翻身后撤时刀已出鞘,她堪堪退出半米远,暗器接连砸在刀背。可怖的力道震得她小臂发麻,安陶迅疾翻转刀口,肩一让,将婴儿护于身侧,游鱼一般滑步向前。
南屏刀境素以雄浑著称,但安陶出刀奇疾而变化亦快,假“县丞”根本招架不及, 慌乱中欲暗箭再发,安陶单刀已即斜劈而下,凌空划出一道白虹,刚好卡在机关的缺口处。
她聚力沉腕,听得耳边一声惨嚎,假县丞佩戴袖箭的手被齐腕斩断。血泊蜿蜒扩散,那犹在不甘抖颤的手指鲜活到令人作呕。
安陶目光斜抛,清楚看到那截断臂的腕口处,盘踞着一条狰狞而丑陋的青黑色蛇影,她形容骤冷。
“你不是官府中人,说!县令等人现下在哪?”
假县丞痛得面容扭曲,喉咙里仿佛风箱漏气般不时传出嘶嘶怪声。他费力扯开嘴角,露出个极诡异的笑。
“八千虺兵齐、齐聚,极乐之火……长兴。你以为守住黑水塞就算胜了吗?做、做梦,哈哈哈,做——”
他的笑声连同他的生命戛然而止,可那副凝固在脸上近乎嘲讽的神情,却让安陶心头涌上一股不妙的预感。
怀中稚子被惊动,大哭起来,就在这当口,东南、西南两个方向同时升起两团深赤色烟雾。
那是绥云军的示警讯号!
安陶神情霎时一凛。
“郡主,不好了!城中两间慈济院同时生变,暴徒混迹在难民当中,趁咱们追缴鞑子之机纵火生事,固城百姓死伤不知凡几,民区现下一片大乱!”
安陶眼角抽动,将孩子往副将臂间一塞,疾奔出门外。
只见浓烟转眼席卷了大半个固城天空,雪霁后难得一见的好日头再度被吞没。安陶望着天际不断蔓延的墨色,心思陡然沉到了谷底——
绥云军三面合围,把固城围得铁桶也似,暴徒不可能在她的人马入城后方才浑水摸鱼。
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
这些“蝮蛇”早在绥云军收复失地以前就已蛰伏城中。他们的目的并非帮助鞑靼抵抗梁军,而是像悬谯关外那支小分队一样制造阻碍,以扰乱绥云军的行进节奏。
安陶没法不担忧。
从锵岭到黑水塞,其间大大小小的城池共有十来座,谁也不清楚城中究竟藏了多少这样的虺兵。倘若都如固城般变生肘腋,绥云军外有强敌,于内却连敌人是谁、在哪都一无所知,岂非比在关外时更凶险百倍?
盔甲染血,经风一吹冻得梆硬,安陶拼命握紧潜渊刀柄,还是不自觉打了个寒噤。
她忽地有种错觉,四面八方幽暗的巷口,藏匿了无数暗影,正冷冰冰、森森然注视着此间。
*
房门推开,湿冷霉味扑面而来,随行里长被呛得倒仰,掩鼻抱怨:“这都什么鬼地方,分明是个死人墓嘛。”
陆依山看他一眼,里长识趣地住了口,道:“督主说的那个人,在庆阳地界上登记的宅院唯这一座。我在临安巷做里长三十来年了,从没见过他这么古怪的屋主。”
陆依山问:“何处古怪?”
里长侃侃道:“此人是咸德四十七年到的庆阳,初来头三个月,连门都没出过。小老儿担心人别是死在里头了吧,壮着胆子敲开了他家的门——上官别见笑,那会西北各处都乱得紧。也就是小老儿,有几分忠君之事的痴心,领着朝廷的俸禄,咱得为圣上警醒着关外那些个豺狼虎豹是不是……”
陆依山打断了他的碎碎念,“你都看见了什么?”
里长自失地一笑:“我记得那会刚入夏,晌午天正闷热,可这户人家门窗全都紧闭。小老儿好容易把门叫开,就看见一张白得吓人的脸!好家伙,要不是在白天,小老儿非得被吓掉了魂。”
陆依山扫视一圈屋中,果如里长所言,三丈见方的开间四壁萧然,仅有的一扇气窗用木板钉死,屋内一丝亮光也不透。
按照拾晷录记载,咸德四十七年春夏之交,由南屏、北勒两大门派联手发起的清晏行动到了紧要关头,可身为南屏阁第一秘门的阮平却无端失踪长达数月之久。
陆依山留心问过阁中老人,得知阮平的失踪发生在一次围剿四相的行动之后。彼时,四相欲对朝廷遣至关外的和谈使团下手,南屏阁及时探得消息,由阮平亲率阁中弟子前往缉拿,谁知竟一去不复返。
事后阮平宣称,自己是在追踪四相的过程中失足跌下北勒河,漂流数日幸为下游渔民所救。
那年赶上北勒河百年一遇的破圩,与他同去的阁众皆不幸罹难。阮平武艺出众阁中人尽皆知,是以包括陆崛殊在内的所有人都没有对他的话起疑。
如今看来,当年的落水事件,多半是阮平的自导自演。同行之人兴许发现了什么,才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惨遭灭口。
至于阮平本人,他亦在血斗中身负重伤,却侥幸为使团主使齐耕秋所救,藏在庆阳城将养数月才得恢复。
他不与人来往,一则是静养需要。这二来,怕也是担心被阁中密探撞破了行踪。
陆依山心念几转,面上却装得若无其事,他问里长:“自那以后,那人可还回过这里?”
“回。”里长掰着手指头,“每年至多一次……几年一次也是有的。差不多都在秋末冬初,待的时间长短也不定,几天几月都有……上官问这个做什么?”
陆依山擦着引火奴,房中陈设在火光里一点一点清晰,他莫名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却说不上从何而来。
屋里仅一张榻、一条案,除此之外再无其它摆件。然而外表粗制滥造的土坯房,内里却采用了青砖铺地,条块规整,光可鉴人。
“你说那人初来庆阳头三月,没有出过这间屋子,那这期间可有外人来找过他?”陆依山问。
里长愣了愣,表情突然有些心虚,“没,没啊。”
陆依山神色微峻。他举着烛台在屋里不时走动几步,忽而站定,陷入片刻沉思,又循环往复。
里长鼻尖慢慢渗出了汗,他在旁悄悄绞起双手,下意识把背靠紧墙壁。
终于,陆依山在墙角蹲下了身。他探指从湿漉漉的壁根揩过,搓了把,凑到鼻端浅嗅,有顷悠悠抬起目光,望定早已汗如雨下的里长。
“当真没有?”
里长脚一软,立时滑跪在地,带着哭腔说:“上官明鉴,小老儿也是收钱办事,他一出手就是三块银锭,说好只是挖一座地窖贮藏粮食,小老儿猪油蒙了心,觉得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就随口应了……”
“地窖?”陆依山扬了扬眉毛。
大梁律例,寻常百姓不得擅自在家中刨掘窖洞,以防与城外盗匪勾连。即便真要开凿,也必得向官府报备后方准动工。这也是汲取了承光年间诸部叩关的教训。
里长一早便听闻督军帐杀伐决断的威名,眼见行迹败露,那股子尽忠职守的派头荡然无存,瘫在地上一把鼻涕一把泪道。
“他养伤那段日子的确没出过门,也无人来探望。可是左邻右舍时常找我抱怨,说总能听见地下传来动静。小老儿收人钱财,只能设法搪塞。后来他每每回到庆阳城,依旧鲜少抛头露面。我私心想着,怕不是他在地窖里鼓捣什么营生……我原该管一管的,可小老儿岁数大了,实在是……”
陆依山没空听里长号丧,他依次敲过有水渍渗出的三块墙砖,听着声音,在其中一块上屈指轻按。
“轰隆隆——”随着一声厚重闷响,赫然裂开的墙缝中间,迅疾无伦地蹿出数条黑影。
引火奴“啪”掉在地上,火苗腾一下蹿高。陆依山仰身贴地,急速退后,过分紧仄的房间很快令他退无可退。陆依山口中低叱一声,抬掌猛击墙面,腰部发力,原地高跃而起。
90/104 首页 上一页 88 89 90 91 92 9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