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稀疏疏的雪树冰花点缀在周围,一道青年男子的背影坐在一堆篝火旁边垂钓。听见马蹄声,垂钓的那个青年回头,他的头发很乱,从赵琨这个角度,只能看见一张清隽干净的侧脸,对比之下,衣裳就显得格外邋遢,一袭长袍也不知穿了多久没换,衣袖皱皱巴巴地卷在小臂间,衣摆上沾着污渍,还有几个不起眼的小洞,像是穿过荆棘丛挂破的。
终黎辛不知发现了什么,警惕地伸手按住剑柄。
青年依然懒散地坐着,大大方方,任由赵琨上下打量,没有一丝一毫的局促,仿佛他穿的不是破衣裳,而是鲜衣华服,还朝赵琨坦荡地一笑:“喂,少年郎,你和你的护卫惊跑我的鱼了。”
赵琨觉得此人风姿卓绝,哪怕一时落魄,看着也很是非同一般。对方说话的口音,跟魏太子增有点像,是魏国人吗?
青年找了一个如此幽静的地方钓鱼,他突然骑马过来,确实会吓跑鱼群。
赵琨解下腰间的酒囊,隔空抛给青年,道:“抱歉,出门在外,没有鱼可以赔给先生。喝点酒暖暖身子吧。先生要是不怕,可以跟我走,我带先生去个好地方。”
青年接住酒囊,站起来,身高足有八尺,萧疏落拓地说:“走就走,在下还没怕过谁。”
这时,赵琨的其他护卫也追了过来,青年淡淡地瞥了一眼,脚步微微一顿,突然问:“你是长安君,还是镐池君?”
厉害了!赵琨这边低调出行,一面旗帜都没挂出来,连仪仗队都没带,选用的马车上也没有赵氏王族的玄鸟徽记,对方居然仅凭目测卫队的规格就能判断出他的爵位。赵琨挑眉:“是长安君如何,是镐池君又如何?”
青年随手掸了掸衣袖说:“若是长安君,那咱们就此别过,后会无期。在下不想惹麻烦。要是镐池君,跟你走一趟也无妨。”
果然不是一般人,对秦国的局势一清二楚。秦王政继位以后,封弟弟成蟜为长安君。三年前的那次秋狩,行宫大火。秦王政派人彻查,线索最终指向华阳太后身边的女官,长安君成蟜也脱不了干系。秦王政原本要处死他,下令的前一刻,陡然瞧见长安君成蟜腰间系着玉佩的丝带上缀了一枚琉璃珠。
就是当初秦王政还是公子政的时候,子楚赏赐给他和成蟜的琉璃珠,两个儿子,一人一颗,花纹正好是一对。
想起父王子楚,秦王政心一软,决定再给成蟜最后一次机会,只禁足了华阳太后。这几年,长安君成蟜夹着尾巴做人,表现还不错。秦王政对他的印象颇有改观,甚至考虑放他去军中历练一段时间,将来委以重任。在大多数人看来,长安君前程无量。但赵琨几乎可以确定,狗改不了吃屎,成蟜只不过装乖罢了。一旦放出去,远离都城必反。
赵琨莞尔:“我是镐池君,放心,不会将你论斤卖了。”
青年仰头饮了两口酒,发出一声满足的鼻音:“这酒真不错。你说的好地方,是水上乐园吗?”他说着,吹了一声口哨,一匹神骏的枣红马从一侧的小树林中冲了出来,长嘶一声,仿佛在催促主人。青年凌空一跃,稳稳地坐在马背上,轻轻挽起缰绳,加入了赵琨的队伍。
赵琨:“是的。”
终黎辛警惕地策马上前,隔开了青年和赵琨。青年也不介意,反倒朝终黎辛笑了笑,对赵琨说:“慕名已久,终于有机会得偿所愿。你这护卫不错啊。”
赵琨:“那是,泼天的福气,旁人羡慕不来。”
又走出二十里,迎面遇上一条车马长龙,看对面的旗帜,应该是来自魏国的使节团。
赵琨示意众人退到路旁,给使节团让道,对面的使节团出来一个人,举着一幅画像请众人观看,询问道:“谁见过此人?提供消息可获赠百金,捉住他可获赠万金、封关内侯!”
赵琨沉默,这不就是刚刚才加入的青年嘛?只不过画像中穿得衣裳比较体面,这估计是魏国的官服吧?至少上卿级别。
赵琨用眼角余光看过去,却发现不知什么时候,青年早已不见了踪影。他暗戳戳地找了半天,只瞧见青年的枣红马躲在护卫队中,跟好几匹枣红马混在一起,莫名透着一种猥琐神态。
赵琨看向对面的魏国使者:“画像上画得什么人?你们为何要捉他?”
魏国使者不回答的他的问题,却反问道:“尊驾见过他?”
赵琨摇摇头,“我们有要事在身,一路上紧赶慢赶的,并未留意过往行人的相貌。”
他说得极其自然,神态从容,再加上魏国使者东瞧瞧,西看看,确实没发现他们要找的人,又绕着赵琨的队伍转了一圈,雪地上也没有中途离开的脚印之类的痕迹,于是魏国使者摆摆手,两支队伍交错而过。
魏国使节团渐行渐远,看不到了,青年才不紧不慢地从赵琨的马车里钻出来,又跃回马背上,对赵琨拱一拱手,“多谢。”
赵琨心说:太客气了,就凭您这警惕性、这反应速度,就算没人打掩护,他们也抓不住您。
他轻咳一声:“口头道谢没诚意,我瞧你的身法和步法都不错,如果方便,指点我一二?”他见过不少高手,这点眼力还是有的。
青年想了想道:“至少一两年才能练到小成,到我这个程度,大约需要六七年,你确定要学?”
“确定。”
“好,在下姓方,单名一个缭字,将在镐池乡停留上一段时间,包教包会。”
赵琨有点激动,方缭啊,是同名同姓的路人甲,还是政哥盼了许多年的高士尉缭?
一路聊天,又走了半个时辰,赵琨心中渐渐有数了。战国末年不比现代,信息大爆炸,想看什么书都能买得到。这年头没有印刷术,书籍传播主要靠手抄,学问主要靠面对面传承。或者家学渊博,或者师承不凡,甚至家世和师承都不简单,才能培养出像方缭这样见多识广的人才。
这个时代纵有千般不好,却有一点是非常优越的——百家争鸣,思想高度自由。而且如果没有得到传承,根本接触不到别家的典籍。比如孙膑和庞涓,师兄弟一同在鬼谷子的门下求学,但他们得到的传承其实是有差别的——孙膑的祖上孙武有一本著作叫《孙子兵法》,孙膑得了真传,在这个基础上又创作了《孙膑兵法》。庞涓是没有家传的。所以他们虽然是同门,会的东西却不一样。
因此无论赵琨拿出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只要推脱说得了高人的传承,就没人跳出来质疑他——怎么这个知识点别人听都没听说过,就你知晓?这张图纸上的东西大家都没见过,你突然画出来?
因为法家、儒家、墨家、道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等等,各家的传人拿出来的东西,很多都是独一无二,别家没有的。绝对不会因为折腾出什么新东西、新言论,就被烧死。不仅名家的“白马非马”可以大行其道,赵琨的种田术也能高调地四处推广,真的一点都不可疑——反正只是农家秘传而已。农家擅长种田,天下人都知道。
和尉缭说着话,就到了约定的地点,一处驿馆附近。
战国末年也没个电话,赵琨提前过来等人,然而等到雪停风止,约定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小半天,路过五六队人马,都不是张良。
赵琨让侍从将马车围成一圈,挡风,在中间垒起土灶,架锅烧水,熬了一大锅小米粥。每人一碗热腾腾的粥,再配上一大盒熟食。特制的不锈钢饭盒装得满满当当,有煮熟切好的广式香肠、川味腊肠,也有提前准备的炙鹿肉、盐水鸭、糖醋里脊、小酥豆、白灼秋葵、凉拌藕片、藿菜团子等等,握住木头手柄,将饭盒伸到炭火上烤一烤,吃着非常暖和。
要是吃不饱,还可以自己动手烤面饼、烤米饼,主食管够。众人头一次吃川味腊肠,尤其是尉缭,辣得眼泪都出来了,一边吸气,一边继续往嘴里送,直呼过瘾。
等到篝火熄灭,天色渐渐昏暗,张氏的车队才姗姗来迟。
先是一名中年男子上前,翻身下马,与赵琨互相见礼。他是大哥张温,负责护送弟弟妹妹入秦。张温说表妹在后边的马车上。
赵琨望了一眼,隔着竹帘,隐约有一道纤瘦的人影。他走过去,温声说:“表妹,今日天色已晚,咱们先在驿馆住上一夜,再回镐池乡可好?”没办法,以古代的交通速度,这么远的路,赶回去就半夜了。
竹帘陡然被掀开,露出一张雌雄莫辨的美人面,美是很美,就是略微带了三分薄怒,说:“谁是你表妹?在下张良,张氏儿郎。”
第63章 天下第一德——武德
关于张良的相貌,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原话是——“状貌如妇人好女。”
赵琨今日算是开了眼界,表弟果然长得不逊于任何一位美貌女子,不过其实能看出来是个男孩,只是年纪太小,眼睫毛过于浓密纤长,肤色冷白,乍一看有点雌雄难辨。
一连串又甜又清脆的笑声,如同糖粉一般在空气中飘动,娇俏悦耳的少女的嗓音从马车边上悠悠响起:“表兄,阿良最讨厌别人将他认作女郎。”
赵琨心说:很好,天寒地冻的,顶着风雪忙活了一整天,却一见面就把人给惹恼了。
他尴尬地轻咳一声,回头看向表兄张温。说话挺稳重,瞧起来挺靠谱的一个人,怎么初次见面就戏耍他?他可是确认过马车里坐着表妹的。
张温也有些诧异,他走过来,挽住白马的缰绳,问骑在马背上的少女:“怎么是妹妹骑马,阿良坐车?”
少女笑声如银铃般悠扬,好一会儿才单手掀起幕篱上垂下来的轻纱,说:“兄长,我一直想要纵马驰骋,可是一旦告诉你,你就不让我骑马啦,所以干脆偷偷地跟阿良换了一下。兄长果然不再阻拦,还鼓励我多多练习马术。”凭什么女孩子就要喜欢胭脂水粉?她就不能同时拥有胭脂水粉和骏马利剑吗?趁着弟弟还乖巧好玩,多换几次。
她的身高和张良差不多,换上男装,带着幕篱,不说话的时候,确实不容易分辨。
张温朝赵琨拱一拱手,“抱歉,是我大意,弄错了。”
赵琨还能说什么?确实是长兄的风范呀,妹子顽皮,他一个字都不提,只检讨自身的问题。韩国人对女子是不是有点苛刻?秦国这边,男人在外征战,属于按照规定服兵役,军饷什么的根本不存在,就连武器和衣服都要自己准备。如果不能立功,大概率是零收入的,不仅不赚钱还赔钱。很多妇女都要挣钱养家,所以许多人家是妻子当家做主。
张良一开始对赵琨有些排斥,但他心如明镜一般,很快就发现赵琨对他是真的关心——生怕他冻着,特意替他预备了冬衣和大氅,因为不知道他穿多大的衣裳,让绣娘准备了好几套。
他一露面,赵琨身侧的小宦官伯高发现他穿得不够厚实,就立即取来一套质地良好的冬衣,服侍他穿戴整齐,感觉特别暖和。兄长和姐姐就没这个待遇了,他们也有新衣裳,然而赵琨的人并不侍奉他们添衣。这很正常。虽然都是表亲,但唯有张良是张氏的嫡系子孙。他的父亲张平和萱姬是同父同母的兄妹。亲缘关系比别人更近。
就在这时,又有大型的车队路过,被他们挡住了去路。
赵琨微微一笑,对张温说:“别杵在这里说话了,咱们先去驿馆安顿下来。”
驿馆门前的青石板被踩得坑坑洼洼,上马石的花纹已经磨损湮灭了,石料变得光滑如玉,看起来颇有些年头。
自从有了伯高,赵琨从未操心过住宿之类的事,果然,伯高已经提前预定好一处幽静的院落。
赵琨大致看了看,与其他房屋隔着一道小石桥,桥下干涸无水,桥洞里躲着一窝小狗崽。狗妈妈是典型的黄犬,小崽崽还没换毛,肉乎乎的,憨态可掬。
院落的外围有两排小木屋,木屋里边都是那种大通铺,每间可以睡十几到二十人。张氏带来的两百仆从刚好住得下。
此处是交通枢纽,每日来往的官员不少。尤其是临近正旦,到时候将会有一场三年一度的超级大朝会。每个郡守都要派一名计吏在冬至日之前进入咸阳,于正旦当天,在大朝会上汇报郡里的人口、农桑、经济、狱讼等等各项政绩。
因此驿馆的房屋十分紧张,能有个睡觉的地方就不错了。赵琨和张氏兄弟、尉缭同住,其余人也都是好几个人一间房。只有表妹作为姑娘家,赵琨和张氏兄弟默契地将最好的屋子让出来,示意表妹带着两名侍女入住。
至于赵琨的卫队,由于人数众多,所以并不入住驿馆,而是在附近搭帐篷,分批过来守夜。出行之前,伯高早已预先考虑到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提前准备了很多兽皮、棉被、棉褥、鸭绒毯子、小铜炉,住在帐篷里倒也不怎么冷。
排在赵琨的队伍之后进入驿馆的官员就没那么幸运了,只剩下30-50人的大通铺,夜里磨牙的、打呼噜的、说梦话的……还有自带味道的糙汉,一般人根本没法安睡。
晚饭的时候,驿馆提供了热腾腾的汤饼,赵琨让人把带的熟食拿出来,在铜炉上稍微加热,跟张氏的人、尉缭、终黎辛、伯高分着吃。
赵琨使坏,哄小张良吃川味腊肠。
张良才九岁,头一回吃麻辣的食物,一口气喝了大半杯水,仍然辣得慌,小嘴微微张开,不断地吸气,甚至能看到一点粉红的舌尖。
赵琨忍不住伸出魔爪,轻轻地捏了一下张良脸颊上的软肉。嗯,手感极佳。
张温是儒家弟子,言谈之间,对老秦人颇有偏见——他认为秦人缺少教化,野蛮粗俗如同戎狄。秦王不遵循王道,一昧地推行法家,德行不足。就差没直接说出“暴秦”这样的字眼。
赵琨听得直皱眉,怎么还搞地域歧视呢?
好像也不算很奇怪,战国的地域歧视挺严重的——比如守株待兔、揠苗助长、野人献曝、不龟手药之类的很傻很天真的典故,主人公都是宋国人。另外,刻舟求剑、画蛇添足、自相矛盾、买椟还珠、一叶障目之类的成语,主角都是楚国人。后来宋国被楚国灭了,宋人也加入了楚国国籍。
自从秦王以会盟为借口,把楚怀王骗到秦国软禁起来,要求楚国割地赎人以后,秦国的国际形象就跌落谷底,直接跌成了负数,还不如楚国呢。
赵琨正要反驳,尉缭先开口了,他反问道:“你觉得什么是王道”
张温认真地说:“施行仁政,忠君爱民,恢复周礼……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就是孔孟极力推广的那一套儒家理论,赵琨捏着鼻子听完了。只听尉缭轻飘飘地说:“哦,可是孔丘(孔子)为了阐明推广王道1,求见过七十多位国君,都没有得到任用。当时周天子尚在,却跑去游说诸侯,孔丘本人是否‘忠君’,还有待商量吧。”
35/77 首页 上一页 33 34 35 36 37 3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