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姬放心了,开始跟赵琨探讨郑国的案子——功是功,过是过,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当年范雎辅佐秦昭襄王驱逐“四贵”,巩固王权,制定了远交近攻的国策,沿用至今……范雎的功劳大不大?非常大,然而他举荐的郑安平和王稽出了问题。
一开始,郑安平战败投降,秦昭襄王还想保住范雎,下令不允许任何人讨论郑安平投敌的事,然而紧接着,王稽也犯法,范雎因此受到非议,最终失去了丞相之位,黯然离去。就连秦昭襄王都无能为力。
赵琨自然也是大功臣,但郑国一边修渠,一边当间谍这件事,却是必须要查清楚的。
不过赵姬还算是顾忌着亲儿子的感受,没有按照嫪毐的提议,将赵琨关进又脏又乱、又暗又冷的咸阳狱。而是让赵琨自己挑一个地方。还替他准备了不少东西,吃的,穿的,用的,都挺齐全。
当天下午,赵琨被押送到廷尉府,接受审讯。
第58章 公叔琨有什么事,都可以吹哨子
根据赵琨多年追探案剧的经验,这种时候说的越多,错的越多。越说越容易被别人发现逻辑漏洞,被揪出毛病。哪怕是同一个人,反复叙述同一件事,排除口误,细节上也会有略微的差异。因为发生过的事,很多人原本就不能将每一个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
尤其是郑国的案子,时间跨度长达数年。赵琨本着少说少错的原则,回答任何问题,都尽量简练,有一些事情他也不能确定,就干脆说不知道,没印象。
太后事先打过招呼,不允许对赵琨上刑。所以尽管嫪毐再三要求严审此案,廷尉也只是口头问话。
涉及到萱姬的线索本来就十分稀少,赵琨又有意识地用简短的词组回答问题,规避语言陷阱。所以他很快就下了公堂。
反正暂时还不能回去,赵琨就厚着脸皮对廷尉提要求:“请给我挑一处采光好一点、相对干净的牢房。而且我不跟任何人混住。每日三餐都会有人给我送来,记得放行呀。给您添麻烦了,抱歉。”
廷尉有种请回来一位小祖宗的错觉。然而太后发过话,只要不是太过分的要求,都尽量满足赵琨。毕竟是秦王政的亲叔父,说实话,审问赵琨的时候,廷尉比赵琨还紧张,生怕审出什么不得了的东西,惹上超出能力范围的大麻烦,心情似潮水一般起起落落。
廷尉用衣袖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温和地说:“不麻烦,一会儿让杨樛准备一只哨子送过去,公叔琨有什么事,都可以吹哨子。吩付狱卒去办。”
说起来,杨樛还是赵琨的老熟人,他就是曾经的滈水亭亭长,帮赵琨抓小偷的那位仁兄。这些年,因为屡次破获大案、奇案,又得了镐池君的举荐,杨樛不断地升迁,已经官至廷尉左监,俸禄一千石。
赵琨作揖:“多谢廷尉,对了,我还缺一张卧榻。”
廷尉诏狱的走廊上,一道魁梧的身影立在幽暗的光线中,示意狱卒打开牢门,抬手整了整衣冠,才独自走进来,躬身行礼,双手奉上一只雕花缀玉的紫竹哨。
是杨樛。
人生的际遇真是奇妙,杨樛升职加薪,赵琨却被扣押在诏狱,沦为阶下囚。但是面对赵琨的时候,杨樛却比从前更加恭敬。
他原本只是一名乡间小吏,基层小吏很难升迁的,要么靠山过硬,要么具备远超一般人的优势,比如能力、财富、容貌等等。谁能想到,他当年抓不到飞贼侠盗成,多次扑空,赵琨认为他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随手安排了一个小偷为他答疑解惑,这看似儿戏的行为,竟然改变了他的一生。
赵琨摩挲了一下哨子上精细美观的花纹,笑道:“多谢杨兄,临时用几天的哨子,这委实有点奢侈了。”
杨樛腼腆地笑了笑:“这是我妻子亲手制作的小玩意。镐池君应该见过她,我们两家原是邻居,当年她家中出了变故,被发配到镐池乡种地,一度极其自卑,无论我怎么保证,她都不敢相信我小时候就喜欢她,现在依然倾心相许。直到镐池君夸赞她很美,她才想通了,决定给我一个机会。”
赵琨漫不经心地微笑,他夸赞过很多女孩子,只隐约记得是有那么一回事。
难得闲暇,赵琨把玩着紫竹哨,练习转笔。他从前就喜欢转笔,穿过来以后转毛笔,直接甩了自个儿一身墨,就很少再转了。
这只小哨子打磨得十分细腻光滑。穿了一根黑色的丝带,可以挂在脖颈上,或者腰带上。赵琨试着吹了两声,嘹亮的哨声回荡在诏狱中,几名狱卒纷纷跑过来。
他解开钱袋,随手抓了一把金豆子,赏给跑得比较快的、第一个赶到的狱卒。之后是第二个,第三个。前三个每人一把金豆子,接下来,赵琨尴尬地笑一笑:“这次没什么事,我就试一试新哨子。”
有些狱卒跑得慢了,没能赶在前边,但听见哨声就立即过来,赵琨也抓了一把金豆子,给他们分一分。这一招是他从吕不韦那里学来的用人术,跟君子谈理想,跟小人谈利益。将每个人都用得明明白白。这么折腾了一次之后,赵琨有事一吹哨子,所有狱卒都争先恐后地抢着要来。
当天晚上,郑国的审讯结果出来了——与韩国暗探同罪,月底将在咸阳闹市腰斩。
赵琨心中坦荡,一点都不担忧焦虑,吹了灯,躺在卧榻上呼呼大睡。半夜,他被打更的声音惊醒,发现有个身穿郎卫服饰的人,就站在卧榻前,似乎正在看他。
最初,赵琨以为是蒙毅或者赵濯去而复返,然而等那人又走近了些,看身形轮廓,却更像秦王政。
第59章 你瞧见什么了?向来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局中人。
赵琨半躺半坐,伸长手臂去摸索火镰荷包,想要点灯。当年他送给李斯的火镰荷包,已经在士族圈子里流行起来,几乎人手一份,男女老少皆宜,算是居家旅行必备。
赵琨的指尖刚刚触到火镰荷包,突然被一只大一号的手按住了,对方掌心温热,熟悉的气息靠近,在他耳边说:“小叔父,我来吧。杨樛将狱卒都支出去了,咱们说点悄悄话。”
是秦王政,他不自称“寡人”,应该是打算在这个深夜,只以叔侄的身份,说些私房话。秦王政小时候就喜欢偷偷地把玩火镰,只不过他的侍从太多,一直没有机会亲手用火镰点灯,应该是很想尝试一下的。
赵琨缓缓躺回原位,玩着紫竹哨,指尖缠绕了一圈又一圈的丝带,说:“嗯,政儿来点灯。”
秦王政十分生疏地打开荷包,取出火镰、火绒、火石,不太熟练地打出了一点小火花,又打两下,才找到感觉,凑近了赵濯送来的九枝灯,依次将九个灯台上的铜灯都点亮了。
这一瞬间,光线过于明亮,赵琨轻笑一声,抬手遮住眼睛,缓了缓。
秦王政一把抓住小叔父的手臂,强势地移开,让小叔父看着他的眼睛,一双凤眸映着璀璨的灯火熠熠生辉,一字一顿道:“叔父就没有什么想说的?任何事情都可以。”
同样是举荐的人有叛国行为,当年秦昭襄王大权在握,乾坤独断,都没法子庇护范雎周全。秦王政才十八岁,相当于大一大二的学生的年纪,还没有亲政掌权啊。后世许多人看见的都是少年君王、千古一帝身上的光环,却很少有人看见他在权臣吕不韦和嫪毐的阴影中,那比寻常青少年更艰辛千百倍的隐忍。
吕不韦府上的童仆,已经超过一万。门客也超过了三千,很多门客都在朝中担任要职。嫪毐因为只讲究数量,不太追求质量,门客居然比吕不韦还多,有四千余人。
这两位权臣共同把持着朝政。吕不韦办事的风格,表面上一团和气,实则不容违逆。嫪毐则一直仗着太后的宠爱,手段非常强硬。如果说吕不韦在秦国呼风唤雨,嫪毐就是搅风搅雨。
“忍”字头上一把刀,大侄子已经遭遇了太多他这个年纪不应该面对的风雨,背负了太多他这个年纪不应该承担的事情。
赵琨舍不得再让大侄子为难,思考了片刻,说:“千万不要冲动。想个法子将郑国保下来,大渠还没有修好。他只是一个水工,单纯的技术人士,什么韩国暗探、什么诸侯密谋?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本来就不应该牵扯到他。郑国确实有暗探行为,但他修渠修得也是真专注。八百里秦川即将变成沃野,是留着他对秦国有益,还是杀了更好?政儿心中也有答案吧。”
眼下的大秦,究竟要何时何地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让徐福之类的“自然科学先行者”专注地搞研究,让博士们安静地做学问,让各行各业的技术人员、士农工商安心的做事?
秦王政平常总穿着宽大肃穆的玄端,已经很多年没有穿过这种束腰绑臂的锦袍,看上去少了几分庄重威严,多了几分英姿飒爽,还有久违的少年气。
他在卧榻边沿坐下,抬脚蹬掉一只靴子,“好,明日我亲自审理此案,找个借口放过郑国,让他继续修渠。叔父,你就不为自己考虑考虑吗?
赵琨心中落寞,却假装豪迈地一挥手:“没什么需要考虑的——除却生死无大事。何况我这又不是死罪,顶多像范雎一样退出权利中心,去乡下养老而已。我生来本就一无所有,也不算失去了什么。政儿不要有负担。再说了,以后我想做个什么事,政儿还会不支持吗?”
小叔父如此通透,想得开,秦王政蓦然感觉一直压在心口的巨石一下子被搬开了,身心都轻松了不少。
其实他跟太祖父(秦昭襄王)不一样,当年太祖父保范雎,瞻前顾后,根本没有尽全力。他却可以豁出去,把嫪毐和吕不韦都拉下马,看谁还敢说三道四?没错,这件事表面上是嫪毐在推动,其实根据暗卫打探到的消息来看,吕不韦也掺和了一脚。
吕不韦对小叔父的忌惮程度,甚至还要超过嫪毐。因为嫪毐的脑子被门夹过,没什么本事,还总是趾高气扬的,喜欢四处惹是生非,觉得人人都该敬着他、忍让他。看似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其实转瞬即逝,哪天一把火就烧干净了。小叔父虽然行事低调,但人脉、身份、名望、才能……都足以威胁到吕不韦的丞相之位。而吕不韦,是绝不肯轻易放权的。
小叔父当然也不是一点都不在乎,只不过为了让他放宽心,才伪装不在意。将来要加倍补偿小叔父才好。
秦王政蹬掉另一只靴子,挤上狭小的卧榻。
赵琨往里挪了挪,给秦王政腾出一点位置,嘴上却嫌弃地说:“咱俩现在都这么高,别挤,这种小榻真的挤不下两个男子汉大丈夫。”
秦王政与他玩闹惯了,嗤笑一声:“我是大丈夫,小叔父可不是。”他成亲了,已经有俩个儿子,郑姬生的长公子扶苏都会喊爹了,所以是丈夫。小叔父未来的夫人在哪里,还没半点影子呢,当然不算丈夫。
赵琨一个鲤鱼翻身,直接骑在大侄子的腰上,双手按住他的肩膀,故意作出一个凶巴巴的表情,“谁不是大丈夫?政儿再说一遍?”
他之前在睡觉,头顶还有一撮呆毛翘起来,随着他的动作晃了晃。此刻故作凶狠的模样,像极了一只骄矜的小猫挥着爪子表示它很凶。
秦王政莫名地手痒,抬手将赵琨脑门上那一小撮呆毛捋平,改口道:“小叔父最丈夫。”忽然就理解了父王当初为什么总捋小叔父的头发,又软又丝滑,真的好捋。
诏狱中没有炭盆,夜里冷得要命,小叔父的手指冰冰凉,身上也没多少热气。
秦王政轻轻地叹息,“我想父王了。”
赵琨松开大侄子,温柔地摸一摸他的发顶,说:“我也想念阿兄。”现在的生活多好啊,子楚却早早离去,享受不上。
他们熄了灯,像小时候那样互相依偎在一片黑暗中,挤在一起睡觉。
赵琨不希望秦王政被人认出来,再引发一场风波,所以特意睡在外侧。他不知道秦王政是什么感受,他的一双大长腿无处安放,半截都悬空在卧榻边上,脚尖踩着几案,才稍微舒适一点。
不过别说,这样挤一挤还真暖和。大侄子简直是天生的小火炉,身上热乎乎的。
天色微微亮的时候,廷尉急匆匆地跑进诏狱,挥退了所有狱卒,而且这间牢房附近本身就没人,廷尉也不担心说话被人听了去,一边摸钥匙开牢门,一边说:“今日审案,吕相也要旁听,只怕跟嫪毐一样来者不善,镐池君一定要当心呐。咱们丑话说在前头,老夫哪边都不偏帮,一切看证据,绝不徇私枉法。还请镐池君勿怪。”
这时,秦王政已经冷静下来,醒悟到最好不要被廷尉认出来,顺势把脸埋在赵琨的怀中。
赵琨十分配合地一手揽住大侄子的腰,一手按着他的头,说:“这样很好,审案本该如此。”
廷尉开了锁,提着灯上前几步,照亮了一对抱在一起的人影,这位老臣手一抖,灯笼瞬间坠在地上,熄灭了。他舌头打结,磕磕巴巴地说:“老、老夫什么都没瞧见!”
赵琨:“……”
什么没瞧见?你瞧见了什么?
感觉又出了幺蛾子。廷尉甚至不等他开口,就急匆匆地向外走。
杨樛一直守在诏狱的门口,只见廷尉火烧眉毛似的出来了,脸色黑如锅底,一看见他,就压低声音训斥道:“杨左监,老夫一直以为你办事干练,是个可造之材。万万想不到你竟如此不靠谱!镐池君是来受审的,又不是来休假的,他要睡男人,你都给他弄进来?真是岂有此理,混账!”
杨樛挨了一晚上冻,没招谁,没惹谁,就被廷尉劈头盖脸地一顿训斥。他一头雾水,完全搞不清楚状况,过了片刻,他才反应过来,什么男人?那间牢房里边不就是王上和镐池君吗?然而他又没胆量揭穿里面那位其实是王上,是廷尉误会了,只好闷着头挨骂。
他想解释,又不知道从何说起——秦王政虽然没下令要求保密,但以杨樛的经验,王上深夜探望镐池君,肯定是不乐意走漏消息,不然直接过来就好了,没必要换衣裳,更没必要挑在深更半夜。
赵琨又听了片刻,确认外边没有异常的动静,就放开秦王政。秦王政站起来整理衣冠,赵琨替他将衣服上的褶皱一一抚平,悄悄塞给他一只火镰。昨天赵濯和蒙毅各送了一只,他自己的这个,就送给大侄子玩儿。
“快回去吧,一会儿就是卯时,狱卒会增多的。”
“嗯,叔父珍重。”秦王政紧紧地攥着铜火镰,这东西是冰冷的,一如诏狱的温度,他的心却微微发烫。
只隔了一个时辰,赵琨被带上公堂的时候,主审已经变成了秦王政。堂上热闹的很,除了廷尉以及廷尉府的属官,还有赵姬、吕不韦、嫪毐、甘罗等人在旁听。
郑国已经听过审判结果,知道此番在劫难逃。他感念赵琨这些年对他的鼎力相助、细心照拂,一口咬定赵琨不知情,是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他蒙骗,才传送了密信。
33/77 首页 上一页 31 32 33 34 35 3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