嫪毐很生气,望向郑国的目光十分不善。
吕不韦这个人,大多数时间都是面带三分笑,单从脸上看不出他的真实情绪。
廷尉立即宣布:既然镐池君赵琨不知情,不知者不罪,应该轻判,所以只是削减封地、杖责三十。
赵琨暗暗感叹:向来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局中人。
他比当年的范雎要幸运得多,郑安平战败投靠赵国,根本就没考虑过范雎的处境。但郑国有情有义,从始至终,都希望将赵琨摘出去,恨不得独自承担罪责。
吕不韦和嫪毐都对这个判决不满意。你一言,我一语,逼迫廷尉改口。
秦王政的的眼睛,像暗夜一般冷冽,似湖泊一样般深邃,平静地扫过全场,任何人对上他的视线都要心中一突。
反对的声音很快就小了下去。
秦王政力排众议,非要再给犯人一个自辩的机会。
赵琨示意郑国先开口。
郑国不擅长狡辩,他只是坦诚地望着秦王政,如实相告:“最开始,臣为间(间谍),修此渠不过为韩国续命数年,但对于秦国来说,这却是万世之功业!”
这话倒也没错,大渠引泾河的泥水灌溉田地,一共五期,目前只修好两期,已经将沿途的上万顷沼泽盐碱地冲去盐碱,变为肥沃的良田,预计五期全部修完,秦国至少要多出四万顷上好的水浇田。
镐池乡的滴灌技术虽然好,却难以推广。因为滴灌目前使用的是经过防锈工艺1处理的铜管道,铬铜合金1设备的总体造价太高,难以普及到郡县乡镇。就这样说吧,整个大秦,掌握了这种铬盐氧化层“防锈工艺”的工匠,一双手就能数过来。
同理,由于相关人才的匮乏,以及技术、设备的限制,徐福的不锈钢也无法大规模批量生产。
而且这年头没有监控,哪怕赵琨安排了士兵昼夜巡逻,依然会经常出现滴灌、自来水管道被人盗挖的现象,以至于他不得不承认有些先进的东西,放在落后蒙昧的时代,很难推广,因为各方面的条件都不成熟。
这也不奇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不是还有半夜沿街偷井盖,拿去卖废品的人吗?很多小城的贼更猖狂,大白天的就开工。赵琨有个邻居家的爷爷,就曾经因为有人偷井盖,散步的时候没留神一脚踩空,幸亏救上来了。
所以百八里秦川的田地灌溉,主要还是依赖郑国渠。希望徐福早日归来,把海贸搞起来,赚钱充实国库,这样就可以适当的给百姓免税,人人都能吃饱穿暖的时代,小偷小摸自然就少。到时候无论是推广滴灌、自来水,还是干别的事业,都会相对容易一些。
轮到赵琨发言,他根本不自辩,而是平静地报出了一份数据:“大渠的一期工程目前已经投入使用,全长七十余里,造田万顷,使每亩田地的小麦产量增加到两钟(十二石八斗)。预计大渠修好以后,关中再无凶年。”
众人议论纷纷,就连吕不韦的态度都明显地软化下来。这么多粮食,意味着秦军粮草物资充足,横推六国的时代到来了。
嫪毐却依旧气势汹汹地问:“镐池君空口白牙,上嘴唇一碰下嘴唇,说增产就增产,证据呢?”
第60章 喵~
赵琨慵懒地偏过头,漫不经心地打量了嫪毐几秒钟,忽地嗤笑一声。大侄子既然答应了他会保下郑国,自然会提前准备好能够服众的证据。
赵琨一个字也没说,但所有人都体会到了一股子浓浓的嘲讽意味。
嫪毐豁然看向秦王政,脸上的肌肉微微抽搐。他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可惜已经迟了。
下一刻,甘罗出列,恭敬地向秦王政拜了拜,说:“当然有证据。臣与二十七位书吏一起抄录了最近十年关中各地的谷物收成,整理出监粮账簿,恳请王上过目。”
这可比仓促间从内府翻出来的“征粮金册”更加细致、直观,更有说服力。秦王政心中大喜,脸上却没什么表情,起身快步走过去,扶起甘罗,说:“甘卿,快快呈上来。”
甘罗从袖中取出一份帛书,双手递给宦官,宦官检查了一下帛书,确认没问题,又转交给秦王政。
秦王政阅读帛书的时候,甘罗对杨樛使了一个眼色,杨樛走到门边,向外招了招手,六名皂衣吏抬着大约三百多斤的竹简上了公堂。这些竹简是按年份排列的,每一份都有编号。
甘罗带人抄写并计算了一天一夜,每一笔账目,都能跟由治粟内史汇总的、收藏在内府的征粮金册对上。所有数字都有据可查,做不得假。
甘罗交给秦王政的帛书,是汇总之后的,修渠前和修渠后的谷物收成对比。刚好各占五年。无论是谁,只要对这份帛书的内容有异议,都可以现场查阅这批竹简,自己计算一遍,包管心服口服,挑不出毛病。
赵琨抛给甘罗一个赞许的眼神,不愧是能同时打三份工,领三份俸禄的超强辅助,他很满意,秦王政也满意,吕不韦更满意——吕不韦在河间的地盘就是甘罗从赵国搞回来的。
甘罗勾唇一笑。吕不韦却微微眯眼,重新审视着甘罗。
众人将帛书传阅了一遍,一顷是一百亩,大渠能为秦国增加四万顷田地,也就是四百万亩,国力会进一步增强,养活百万雄兵都绰绰有余。这一下,大多数人都觉得还是别杀郑国比较好,这人还有大用。
秦王政意气风发地宣布:“寡人特许郑国戴罪立功,继续主持修渠的各项事宜。”
至于赵琨,就连主犯郑国都免罪了,他这位“从犯”,自然也被轻轻放过,之前欠下的三十大板也不用挨了。他跟大侄子对视一眼,彼此心照不宣。
赵濯和蒙恬今日当值,所以是蒙毅来接赵琨出狱,他居然在诏狱门口摆了一个火盆,对赵琨说:“听说诏狱闹鬼,来,跨个火盆,去去晦气。”
赵琨:“……”
真不至于闹鬼,就是有些屋子采光太差,通风也不好,外加潮湿,墙上长了很多霉菌,人住在里边容易生病。
他撩起衣摆,一蹦三尺高,轻盈地从火盆上空跳了过去。
蒙毅跟他击掌,说了一句吉祥话:“元亨利贞,百祟皆除。”
另一侧,终黎辛牵着赵琨的马,沉默无言,如同一棵挺拔的松树。伯高捧着一件大氅,上前替赵琨披在身上,轻柔地系了一个漂亮的绶带结,欢喜地说:“总算出来了,人没事就好。”
赵琨回到镐池乡,照旧先去探望萱姬。一路穿堂过室,小楼中寂静无声,唯有沧海君守在床前。他看见赵琨,略带歉意地拱了拱手,表情就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十分无措,低声道:“阿萱要去投案自首,我拦不住,只好将她敲晕了。一共敲了两次,我完了,她醒来以后,不会再理我了!”
赵琨没崩住,笑出了鹅叫声。沧海君平常看起来挺潇洒的一个人,清风朗月一样的男子,怎么谈个恋爱如此患得患失?
赵琨的剑术是沧海君手把手教的,其实他心中已经认可这个人了,就是嘴硬,死活不肯松口罢了。他随手转着紫竹哨,说:“再帮我搞一批优质的铁矿,我就帮你说好话。不过我娘亲喜欢认死理,性子又倔强,多久才能原谅你,我也不确定。”
沧海君松了一口气:“一言为定,你尽力就行。”
竹林过滤了耀眼的日光,斑驳的光影中,几个少年正在采挖冬笋。
赵琨一不小心,手上沾了泥巴。他直接在伯高的脸上抹了一把,望着新出炉的小花猫哈哈大笑。
伯高用衣袖擦了擦脸,道:“一会儿长公子扶苏要来。还有,主母又收到一封家书,镐池君的表兄、表弟、表妹要到秦国来,已经在半路上了。”
赵琨惊喜:“张良要来?”
第61章 阉猪、腊肠、儿童车。
竹枝和竹叶将光线分割成一束束、一缕缕,投射在赵琨俊秀的侧脸上,使得他的笑容仿佛在发光。
伯高从未见过镐池君提起谁的时候是这样的神态,一下子就记住了“张良”这个名字。幽幽地问:“镐池君打算让他们住在哪里?我好提前将屋子收拾妥当。”伯高现在相当于镐池君的长史(秘书),作为镐池乡的二把手,这些事情其实不需要他去做。但他还是坚持亲自侍奉镐池君的起居。
赵琨随口道:“与我相邻的那处新宅。”
那是萱姬和沧海君出资修建的深宅大院,比较奢华,是预备给赵琨娶妻用的新房。就这样安排给别人住了?
伯高看准一处微微隆起的小土包,土包的顶端有些开裂,隐隐露出一点笋尖。他用小铲子绕着笋尖挖开疏松的土壤,一枚胖胖的冬笋渐渐现出身形,他狠狠地用力一铲,将竹笋拔起,扔进半人高的竹篓中。
赵琨直起腰看了看,已经装了大半篓竹笋,便将小锄头交给侍从,道:“够用了,咱们回吧。”
再过半个多月就是冬至,《周易》上记载:“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
秦国也沿用了这种习俗——在每年的冬至日,暂时关闭各处的关隘,商旅不再通行。公卿百官也开始放长假,暂时停止办公,每个官署、衙门都会留人轮值,遇到紧急突发事件,也不会耽误大事。
所以在冬至日来临之前,北方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好充足的饮食,尽量减少外出,开始“窝冬”。
赵琨之前安排了几十户人家专门负责养猪、养兔子,但是由于卫生条件差,猪圈总是散发着一股子恶臭,那气味隔着老远就把赵琨给熏跑了,所以他只是口头要求公猪都要阉割——阉过的公猪肉质更好,而且半年就能长得比较肥大。不过秦国本土没有后世的那种大白猪,只有两三个品种的小黑猪,养上一整年也长不了太大,但是小黑猪的肉质非常好,做成腊肠香得很。
赵琨指挥着仆从灌了几百斤的广式香肠,用细细的竹竿子,在小木楼二楼的阳台上悬挂了整整两排。一只小耗子馋得很,在下边团团转,就是够不上。赵琨头一回知道,原来老鼠爬不上去特别细、特别光滑的竹竿子。
冬日食物匮乏,很多不吃肉的鸟类也会跑来啄绳子,翻动香肠。赵琨怜惜它们,考虑到大雪覆盖原野,鸟类难以觅食,就经常在院子里撒些谷物,笑眯眯地望着鸟雀啄食。
这几天,镐池乡的望族纷纷开始杀猪宰羊,分社肉。赵琨也跟风安排下去,大清早就宰了八十几头猪,给门客、护卫们分一分。听着好像挺多的,其实家家户户都是聚族而居,还要送亲戚,最终每个人只能吃上几块。
分肉也是个技术活,这个时代的人很少开荤,都希望多得一些肥肉。因为肥肉可以炼成油脂,用来烧烤、煎炸。
顺便说一下,这年头的食材虽然不多,但烹饪花样却不少。就拿秦国宗室来说,食物的加工方式有炙(烧烤)、炮(先裹上一层粉浆再烧烤)、煮、蒸、煎(煎炸)、脍、渍、醢(肉酱)、脯、熬、羹等等。
刚好赵琨和他的家人都不喜欢吃肥肉,就让负责分肉的侍从给门客、护卫们多分肥肉,瘦肉留着,今日多做一道冬笋木耳炒肉片。另外,猪蹄居然也没人喜欢,因为猪蹄上的毛发和指甲不好处理,再加上一般人家缺少香料调料,烧出来也难以下咽,于是再加一道酱猪蹄,给每个门客都送一份尝尝鲜。他的门客不多,总共不到两百人。但都是精挑细选的人才,涉及到各行各业,比如甘罗、徐福、徐咨……
赵琨洗了手,去屋里换上一套崭新的深衣直裾,刚好宦官也带着扶苏到了。扶苏扒拉着小厨房的门,看厨娘用大铜锅炼油。刚出锅的猪油渣香脆酥松,闻着十分诱人,扶苏好奇地观望着,下意识舔了舔嘴唇。
赵琨瞧见,就找了双筷子夹起一小片猪油渣,等温度稍微降下来,才喂给扶苏,道:“多嚼几下,慢点吃。”
扶苏很快就咽下去,说:“叔公,扶苏还要!”
扶苏才三岁,赵琨不敢给他多吃油腻的食物,刚巧另一个厨娘的冬笋木耳炒肉片出锅了,赵琨就给扶苏夹了一小片瘦肉。扶苏嚼了两下,感觉不如刚才的肥肉渣入口即化,就趁着赵琨不注意,将瘦肉扔在几案底下。又指着肥肉渣说:“还要那个。”
赵琨又给扶苏夹起一片,然后直接将他抱出厨房,带他去院子里玩耍了大半个时辰。
赵琨以为:他特意让墨家弟子打造的儿童推车,扶苏一定会喜欢,结果扶苏根本不愿意上车,赵琨无奈,自己坐上去玩,给他示范。可以前行,也可以后退,座椅还能升降旋转。
秦王政来接孩子的时候,就看见赵琨坐在一辆小巧精致、漆得花花绿绿的手推车上打瞌睡,扶苏兴奋地推着他在院子里跑来跑去。孩子老费劲了,推得满头汗,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却笑得无比欢快。
秦王政:“……”
忽然有点想笑,原来小叔父带娃也不是特别靠谱。毕竟还是少年郎,才十五岁,童心未泯,就成了祖父辈的人。
秦王政和长公子离开以后,赵琨睡了个午觉,把负责配送冬笋木耳炒肉和酱猪蹄的侍从都叫到跟前,询问各家的境况。尤其是像徐福这样为他四处奔波,不在家的门客,他们的家人更要重点关照,遇到什么困难,赵琨都可以帮忙解决,确保为他办事的人没有后顾之忧。
哪怕侍从保证各家的生活质量都挺好的,没有谁家遇到麻烦。赵琨还是带上各色小点心、以及给孩童的小福袋,亲自去了一趟徐福家。
徐咨也在,原来徐福的妻子比较淳朴,生怕给人添麻烦,有时候报喜不报忧。南方的孩子初来北方,没见过雪,打雪仗受了寒,有点发烧,徐妻就悄悄地请他大伯去医治,愣是没有惊动别人。
赵琨陪着坐了一会儿,看徐咨施针用药,等孩子的烧退了,徐咨献宝似的从药箱里拿出来一把秦椒1,让弟妹拿去炖菜给孩子吃,据说可以驱寒。
赵琨一直以为古籍中记载的秦椒不是辣椒,没想到还真是辣椒的一个品种——长得有点像红线椒,味道香辣。只不过不像后世的辣椒那样又当蔬菜又当调味料,而是作为一种中草药,主要用于治病——治疗寒痹。
他立即向徐咨收购了一大袋秦椒,第二天又安排杀猪,这次做了五百斤川味腊肠,冬天吃麻辣的更攒劲。
又过了几天,张氏的车队进入了咸阳县的范围。赵琨带着两队护卫,冒雪出城去接张良。
第62章 独一无二
城外的积雪无人清扫,天地间苍茫一片。
赵琨纵马从树下经过,瞧见不远处的小河滩上空升腾着一缕青烟,似乎隐隐有火光闪烁,他特意带上终黎辛绕路过去看了一眼。
34/77 首页 上一页 32 33 34 35 36 3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