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小叔父送八音盒,就提到过:他培养了一批精通炼钢的门客,新型的钢铁材料,可以用来改良骑兵的铠甲,以及马具,甚至连马都能穿上护甲。但是当时要一下子从国库拨这么多钱,就不得不给百姓加税。小叔父极力反对加税,因此这件事暂时搁置。他只让少府的工匠制作了一批样品,由王翦的部队先开始试用。
这笔巨资,刚好能砸出一支精锐骑兵,秦王政舔了一下薄而浅红的唇,“小叔父上回献给寡人的图纸,那种带面罩的玄甲、长矛、弯刀、马镫、马蹄铁、高桥马鞍都可以安排少府批量制作了。”
赵琨很记仇的,刚才他要跟大侄子商量这件事,却被捂住眼睛,现在他偏不睁眼,“微臣睡着了。”
秦王政大步走到软榻边上,恶作剧一般在赵琨的耳边哈了一口热气,伸手挠一挠他的腋下,“叔父不是睡着了嘛?有本事别躲啊。”当年叔侄俩住在一处,平日里闹着玩的时候,秦王政就发现小叔父怕痒,还怕独自留在狭小、黑暗、密闭的空间,所以小叔父入狱那一夜,他才会不放心,特意去挤在一起,贴心陪伴。
赵琨笑着拍开秦王政的手,“扶苏还在看呢,政儿要是把扶苏给带坏了,我可要跟政儿急眼的。”
毫无礼法的厮闹,确实没给儿子做一个好榜样。秦王政心虚地干咳一声:“扶苏,你先出去玩儿。”账面上这些钱,是顺路搞海贸的收益,但是徐福出去这么多年,搞回来的好东西肯定不止这些,先把儿子支开,才好跟小叔父撒娇讨饶,不然他这个父王的脸面往哪里搁?
随后,秦王政就瞧见了赵琨当成宝贝储藏的玉米、辣椒等农作物的种子,以及小心存放在“沙床”之中的土豆、红薯。徐福将赵琨教给他的,保存土豆和红薯的方法都试过,最终选择了成本最低,保存效果极其显著的沙藏法。
第93章 人口红利
后世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平原地区的玉米产量在1200斤到1600斤之间。相当于战国末年的2400斤到3200斤。
不过品种不一样,赵琨把又细又长的玉米棒子递进大侄子的掌心,却在他即将握住的一瞬间,陡然抽离。狗胆包天地故意使坏,让大侄子握了一个空。
逗了大侄子,赵琨眉目舒展,笑吟吟道:“这漂洋过海的农作物叫作‘玉米’,培育一番,亩产还要远高于杂交小麦。还有红薯,比较贫瘠的土地也可以种植,不仅容易种活,产量也不错,而且既能当菜肴,也能当主食饱腹。”
秦王政并不生气,只是趁着小叔父松懈下来的这一刻,稳稳当当地将玉米拿到手中。
这些年粮食丰收,新生人口逐年增加,再加上大秦的国力繁荣昌盛,朝廷用人不拘一格,吸引了六国的士子纷纷入秦。
秦王政曾经下令;沿着郑国渠的两岸为新入秦的百姓建造房屋,分配田地。由官府资助他们粮食种子和农具、而且还有减税政策,又吸引了六国的流民纷纷入秦。
另外,小叔父的水上乐园每到旅游旺季就需要几万名小厮、侍女做些牵马引路、推销新品、陪吃陪游、送餐送水、打扫卫生之类的活计,为游客提供细心周到的服务,让所有人宾至如归。还有糖坊、织坊、钢铁厂等等,年年都要新招一批人手,在咸阳周边聚集了大量的人口。
咸阳城的地价,已经开始不受控制地飞涨,以后只会长得更快。许多官员看出其中的利益,大量买入宅基地,坐等升值,以至于小叔父提出了房屋和地产限购政策,家族不论男女,都算上,人均田地超过一百亩的部分,人均房产超过两百平米的部分,加倍缴税,尽管如此,却并不能完全遏止乡绅富豪买房置地的风潮。
于是小叔父又提出一个概念——城市规划。
将钢铁厂之类的会造成污染的产业限制在河流的下游,人口稀少的乡镇,并且严格控制排污,修建污水处理站,定期检查。
城池、道路、居民区、集市、学堂、医馆、娱乐休闲等等,都提前划分区域,设计好交通。避免像咸阳的老城区那样,扩修道路还要先拆除很多老旧房屋,集市的容量也不够大,每到休沐日,人一多就特别拥堵,既耽误时间,又浪费物力和人力。
咸阳、以及周边的城邑是最早实现全民温饱的地区,其他地方也会逐步跟上。别说玉米会比小麦高产,就是差不多,也相当惊喜了,秦王政在心中算了算,乐呵呵地说:“按照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再过三年五载,寡人治下的人口就要突破一千万了!”
后世大多数省份的人口都不止这个数,赵琨当然不会觉得一千万人口就能满足了,而且新生儿数量虽然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然而要等他们成人、成才,还需要很多年。所以该缺人的时候照样缺人,赵琨的各项产业就年年缺技术人员。不过他还是被大侄子的情绪感染,十分憧憬未来。
赵琨抛给秦王政身边的小宦官一串钥匙,“请王上移步旁边的库房,有惊喜哦。”
镐池君的库房很大,有重兵把守。
大门上朱漆铜环,俩侧立着一对巨大的神兽石像——守财的貔貅,看上去很是威严气派。
小宦官开了门,秦王政沉静如水,顺着狭长的过道直奔赵琨的小金库。赵琨示意岁安点燃库房中的灯火,下一刻,灿灿的金光晃得秦王政眯了眯眼,他下意识就想去抽一块金砖出来。
赵琨一把扯住大侄子的后腰带,使劲拽回来,“等等,返程之前,为了防止有人偷盗金砖逃走,徐先生在上边淬了药。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毒性已经十分微弱,但是摸多了容易头晕。靠门边的这十吨金砖没有淬过药,可以随意搬动。”
自古财帛动人心,这么远的路,如果不是徐福特意留了一手,这些金子很难带回来。好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皮手套,以及露指的丝手套。先前黄金入库的时候,所有搬运工都带上防护手套和口罩,总算没出什么事,就是有几个体弱的人感到昏沉眩晕。所以赵琨不打算在金库停留太长时间,很快就拽着大侄子往回走。半路上,赵琨透过车窗,瞧见夕阳和霞光格外缤纷多彩,于是提议停车赏夕阳。
璀璨的华光渐渐没入远山之中,与地平线上的灌木丛重合。
上一回他们都有空闲,并肩看夕阳,已经是八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子楚还在,赵琨也没从宫里搬出来,公子政得了什么好东西,都会第一个分给他。所以他也不吃独食。
第94章 故地重游
那天赵琨扭了脚,耽误了许多时间,于是他们违反了宵禁,深夜驾车穿过章台街回宫,被卫尉的兵马拦住,公子政按着赵琨不让他露面,独自喝退了负责巡夜的卫尉的人马,后来事情被捅到秦王子楚那里,公子政主动背锅受罚,将事情全部揽下,没有供出赵琨。
回忆起往事,赵琨的神色越发柔和。
此地原本一片荒芜,红蓼芦苇丛生。他派人种上各种果树、花卉,疏通老河床,打造了一条景观带。沿河岸修建集市、农庄、蹴鞠场、赛马场……成了一个休闲避暑的好去处。
每逢太阳落山,咸阳的青少年就来这里蹴鞠,附近的百姓都喜欢在这边散步、钓鱼。
盛夏之际,小苹果还是青的,却已经有过路客采摘苹果,在袖子上擦一擦,直接开吃。
秦王政都快认不出这个地方了,“这里……是八年前小叔父带我来捉鱼,顺便挖取种花的土壤,被石头绊到,扭了脚的那片干涸了一半的旧河滩?”
“嗯。”赵琨极目远眺,最后一缕天光将他峻拔的身影与远山青黛一同描摹入画,记录了少年郎特有的意气风发。
“这些钱粮相当于国库好几年的收入,算不算大功一件?”
某人得意地邀功,秦王政知情识趣地配合:“当然算,小叔父想要什么?”
赵琨毫不客气地提要求:“咸阳下辖四十多座城邑,比镐池乡大太多了。修缮城防要人,规划新城区要人,普及高产农作物和新式农具、耕牛要人……哪哪都缺人,可是从学室出来的人大多数都不合用,微臣百忙之中,还得抽时间授课搞培训。拜托王上,一定要在城郊办个学府,实行分院管理,学制五年,两年公共基础课,三年专业课,多培养一些专业人士、格物人才,来给微臣搭把手呀。”
若是搁在十年前,这种要求,就算是秦王也会为难,因为自商鞅变法以来,大秦都是以法为教,就算是国君也不能轻易动摇这项国策,然而此一时,彼一时,秦王政是个工作狂,自从他掌权以后,整个朝廷都像个陀螺一样被他抽着狂转。
秦王政对文武百官的办公效率有着极高的要求。新任的左相昌平君就不达标,他手中的权利几乎都被李斯给夺去了。文武百官纷纷盯上了赵琨的门客,只要修满三十学分的选修课,皆是可以独当一面的能人,超级好用。
谁不想要一个顶三个的主簿、账房、刀笔吏?哪个地方官不想拥有优秀的农林、水利、建筑、畜牧……以及各种新兴行业的人才?毕竟升官是要看政绩的,咸阳令赵琨那么卷,搞得他们也被迫卷生卷死,每天绞尽脑汁地冲政绩。
上回议事的时候,百官还吵吵嚷嚷地请求秦王政下令,从镐池君手底下挖一些门客出来办学堂,专门替朝廷官员培养属官和幕僚。
秦王政深知赵琨自个儿都缺人,没松口,不是他不想挖墙脚,而是谁跟赵琨抢人,赵琨就跟谁急眼,除非秦王政亲自开口,他才抠抠搜搜地举荐那么几个。关键是赵琨的门客也不好挖,福利待遇都赶上朝廷命官了,一般人根本挖不动。
办学府好呀,以后大家缺人手,都可以直接去学府招募。
秦王政欣然同意,直接进入正题:“依小叔父看,学府应该建在哪里?”
赵琨毫不犹豫:“在镐池乡和咸阳城之间划一块大一些的地,至少要能容纳五万人,给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安排实践课,比如培育新品种的甜糯玉米,就可以纳入农学院的研究项目。新城区的设计,也可以交给经济学、地理学、建筑学、生态学、植物学、美术设计专业的师生共同完成。微臣只负责验收。”
抓大放小是个好习惯,赵琨尝试着将手头的基层工作慢慢分出去,腾出手来配合大侄子横扫六国的步伐。这座学府,要招揽天下的能人异士,培养真正的格物人才。等到大佬济济一堂的时候,自然分工明确,钱多事少。如果有条件,赵琨还要模仿张居正,乘坐那种带卧榻带客厅的“豪华房车”上班。虽然这种房车需要更多的随从和马夫,但他认为这是一件好事——为镐池乡的百姓增加就业机会。
说话间,岁安带着侍从就地铺了坐席,摆上乌木小几案,从马车上取了几样点心,用简易的手压式榨汁机弄了两碗西瓜汁,给秦王政和赵琨解暑。
商量完正事,秦王政饮了西瓜汁,唇色越发嫣红。他天生一张如霜覆雪的冰块脸,此刻重拾童年回忆,反倒平添了几分热络鲜活的气息,“小叔父,我想在这里转一转。”故地重游,别有一番滋味。
赵琨很是困乏,勉强抬头,眼皮打架道:“去吧,就在附近玩儿,不要乱跑,千万不要下水。”
秦王政:“……”
他不满地盯着赵琨:“小叔父,我又不是小孩子,我十八了。”
小叔父聚财的能力早已超越了吕不韦,吕不韦彻底没用了,留着反倒是个大祸患——六国都派来使者,请吕不韦担任相邦(丞相),吕不韦每日里照样高朋满座、妄议朝政,给一些违法乱纪的族人当靠山,甚至向来自同乡的小卫国的使者透露了一些不该泄露的秦国机密。小卫国是魏国的附属国。
秦王政杀心又起,却不愿意在甘罗面前食言,左右为难片刻,才想出一个杀吕不韦不见血的方法。不过,这种事小叔父必然是不喜欢的,所以他一个字都不提。
赵琨趴在几案边,面颊上压出一道红痕,似桃花浮在白玉上,昳丽得触目惊心,“政儿就算八十,也是小辈。”
第95章 惦记上韩非
此地原先杂草丛生,只有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香火还不错的文王庙。
秦王政凭着记忆,在农庄附近七拐八绕,文王庙还在,只是年久失修,周围都是粉墙褐瓦的庄园式建筑,衬得古庙格外破败。时隔多年,庙里供奉的元龟(大龟)依然保存完好,门前干涸的小池塘再次蓄满了活水,从淤泥之中开出一片粉白嫣红的荷花。
据说“周公葬于毕”,就在镐京的东南,恰好是这一带。
秦王政在文王庙东南侧的荒地上寻寻觅觅,衣摆上沾了许多灰土。终于找到了零零星星的十几株紫色、浅蓝色的小野花。他仔细辨认了一番,朝随行的蒙毅和李信招招手,吩咐道:“连根带土地挖出来,一个颜色两三株,小心一点,别弄断了根系。要送给小叔父当盆栽的。”
小叔父特别喜欢这种花,上回来这里游玩,还想挖一些带走,结果不慎扭到脚,最终没挖成。蔫蔫地趴在马车上,还对着他念叨说:“勿忘,我勿忘……”
当时秦王政就默默地想:不会忘的,得空了再来一趟。
后来每次他们路过这里,都是匆匆忙忙赶时间,从未停下来歇脚。
李信和蒙毅对着一簇簇小而精致的野花,万万没想到,担任郎卫期间,还能领到一起挖草根的差事。蒙毅经常陪着赵琨登山涉水,顺便采集植物资源,倒是会一些,围着野花的根茎画了一个直径七八寸的圆圈,指点李信用剑沿着画出来的线条穿刺土壤,将包裹着植物根茎的土壤整块儿挖出来,用几片莲叶包着防止散开。六株野花刚好挤满一只竹筐子的底部,就算摇晃颠簸花茎也不容易倒伏,他们一人抬着竹筐的一侧,小心翼翼地将竹筐子搬到马车上。
秦王政兴冲冲地回去,还等着小叔父夸他几句,谁知小叔父松松垮垮地披着一件侍卫的外袍,呼吸绵长,已经睡着了。岁安给他当了人形靠垫,一口大气都不敢喘。却一脸傻笑,也不知高兴什么。
朱家一脸大胡子看上去凶悍无比,此刻脱了外袍,双手抱剑,更显得身姿如同山岳一般高大挺拔,肌肉坚实如铁。来来往往的行人都绕开这边,不敢轻易靠近。
秦王政心说:到底是新来的,不会照顾人。要是伯高在,一定会将小叔父扶到车厢里的小榻上睡。小叔父一向体弱,这幕天席地的,着凉了可如何是好?
然而毕竟是小叔父的贴身侍从,看在小叔父的面子上,秦王政也不好轻易训斥他们,只冷冷地扫了一眼,一言不发地走上前。
岁安被凌厉的眼风一扫,顿时战战兢兢。朱家莫名感觉有些冷。
赵琨睡得晕晕乎乎,突然身上一轻,被人来了一个公主抱。他最讨厌这种双脚悬空、不得劲的感觉,还有几分起床气,不高兴地哼唧一声,掀开眼皮一瞅,是大侄子,于是毫不客气地勾住大侄子的脖颈,歪歪头,把脑袋搭在对方的肩膀上,鸡蛋里挑骨头,抱怨道:“胳膊怎么这么硬?硌得我背疼。”
50/77 首页 上一页 48 49 50 51 52 5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