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5

惊山语(GL百合)——时道

时间:2025-03-24 07:14:17  作者:时道
  顾淮音本来在睐山里就窝了火,这些天经久不散,本来已经看不出端倪了,却在此刻被姜邑尘一番话给点着了。
  “上天是个刻薄的,臣不臣有什么所谓,苍生日日灾年里,莫说你我,天底下哪个不是气数短的。”
  这话忒大逆不道,姜邑尘是断然说不出来的,但说得并非全无道理,让人挑不出地方反驳。
  姜邑尘苦笑一声,细细琢磨着她这半是气性半是真心的话来,转头往符景庭了去了。
  庭中楼阁中烛火未灭,谢晋还跪在母亲灵柩前为其守灵,灯影勾勒出暗边轮廓,恍惚世间只留黑白两色。
  姜邑尘轻步走到他身旁。
  “已经很晚了,先去休息一会吧。”
  谢晋抿着苍白的唇摇摇头。姜邑尘见状也没有多说什么,陪着他在堂前静听虫声。
  天上雨渐无影踪。
  顾淮音用法术将自己草草收拾了一番,与攸里二人一前一后不紧不慢走在街道上。却没有她说得这般着急。
  “我先后在青岐蛇君与徽南君那里听过传闻里我焚山杀人之事。
  徽南君虽然与我各持一面,但我也知道他并非不明事理之人,想必此事并非空穴来风,你有什么头绪吗?”
  攸里立在原地恭敬回答她:“自司主被亶渊器夺取法力后我再没出过剑身,对此事并不清楚。”
  顾淮音摆摆手,突然神情警觉,立在一摆满裹着黄豆粉糍粑的摊位前。
  攸里不明所以但也跟着警觉起来,“司主,怎么了?”
  顾淮音:“你想来一碗吗?”
  又摸摸自己空瘪的钱袋:“算了,没钱。”
  攸里:“……”那你问什么?
 
 
第22章 阅局势落索花朝记
  花朝节里缙云山腰处,乱事还没落下帷幕。
  和尚带着身旁亡婴与众人僵持不下。
  身为家主但到底是个纨绔,秦驹活了四十多年哪里见过这般场面。听了这和尚说的话后也哑了口不说话。
  旁边有手扯着江守君的衣角不肯放,秦安筠战战兢兢的躲在她身后。
  “秦府家事我这外人虽管不着,但毕竟这般多人在这,况且此处还隶属楚州地界,你岂敢胡来。”
  江守君厉斥出声,打破僵局。
  只见和尚神色平静望向她,让人摸不着头脑来了句,“江大人,你手上物什来头不小,恐招祸患啊。”
  她下意识看向自己手腕上的固魄,肃声对其道。
  “江某做事从来无愧于心,并不信区区饰物能招惹出什么祸患。反倒是你在此处借当年亡婴多生事端,若真敢伤人,你当明理律法管束不得你吗?”
  “江大人误会小僧了,我与秦夫人有二十五年之约,原本应当遵循,但我在这世上时日无多,此番前来也并不是要对二小姐做什么。”
  秦夫人捂着嘴泣不成声。
  “婴灵重怨,小僧走后,恐无人能将她管束。”
  和尚站起身来,伸出左手,黑气识趣地凝作一团聚拢在他掌中。
  “所以,她只能留在二小姐身边。”
  秦安筠听闻此言犹遭雷劈,面色大骇比划手势道:“不,我不要,我不要!”
  那和尚不知道施了什么咒,掌中黑气慢慢往秦安筠这边渡。
  江守君想要把她拉开,却不知何时被定住动弹不得。
  连着众人在这样的情景下同样被这和尚施了法,声口哑然,纹丝不动。
  眼睁睁地看着黑气萦绕在秦安筠周身,随后在众人面前缓缓消失不见。
  不消半盏茶工夫,和尚站在位置上向秦安筠双手合十,旋即取下手上佛珠,像十八年前一样,碾碎其中一颗化成齑粉,四散在空中。
  趁着众人没有清醒过来,和尚踱步到江守君身旁。
  “江大人此生命途多舛,这是前世种下的因,若是有朝一日回想起来……会后悔吗?”
  江守君还被定住说不出话来,这句莫名其妙的话也不像是在问她。
  “今日之事除了江大人以外不会有人记得,多有叨扰,小僧告辞。”
  一记佛礼后,和尚泰然出了门。
  散在空中的粉末飞舞至江守君面前,眼皮沉重得几乎抬不起来。耳朵像是蒙在鼓里,听不清外界声音。
  朦胧恍惚间,席上有咳嗽声。
  “咳咳,秦家主这酒真是烈啊。”
  身旁有人拿他打趣。“这是上好梨花酿,果酒你也嫌烈。”
  秦驹跟着众人看着那人涨红着脸,一齐大笑起来。
  一切如常,没有人察觉到刚才诡谲。
  江守君撑着一口气环视众人,看各位脸上并无异样,仿佛刚才只是她大梦一场。
  侧脸再看秦安筠,自己却透过一层薄雾般看见了那团黑气。
  瑟缩一口气忙收回目光,不是梦。
  酒过三巡,觥筹交错间众人皆酩酊。
  不知是那和尚故意使然否,直至宴会结束,秦驹口中再没提起过要为秦安筠拟表字之事。
  天色将晚,众人陆陆续续都散了,江守君也踏着略虚浮的步伐走出轩室。
  回到府衙前时天色倦怠,微冷的风贴身而过,沁得人有些凉意。
  暮光晦暗间,隐隐看见府衙门前立了一人影轮廓,光是远远望着就感觉熟悉。
  “顾姑娘。”江守君有些诧异出声。
  “江大人,我是来还马的。”声色一如往昔。
  夜里月明星稀,府后院缸中几尾青鲤游曳,争衔映在水面的疏疏竹影。
  顾淮音轻车熟路拐进书房,案上烛支只剩半指长,巴掌大的火苗忽明忽暗的亮着。看起来有些穷酸。
  灯下人没有束发,洗净面上墨粉。半张脸隐匿在暗影里,清姿卓绝。
  体态比在睐山上要丰盈些,在楚州这些时日没有瘦得那般厉害了。
  她来江守君心中并不意外,放下手中书册,用剪子把烛火挑明了些。
  顾淮音开口拿她打趣,“堂堂楚州郡守,怎么吃穿用度都如此寒碜,早知道就不用江大人费心准备马匹盘缠了。”
  “吃饱穿暖事易,整日执着于吃穿用度上未免太劳神。”
  江守君抬眸望向她,“司主找我只为还马?”
  “自然不是。”顾淮音端正坐姿,换了个语调。
  “我回来路上见楚州有山匪猖獗,欺压百姓。恐怕江大人又有的忙了。”
  江守君不置可否。
  楚州地理位置特殊,北障淮水、左生睐山、右有缙云。
  两座山脉如屏障将楚州隔开,前面又坐落大川相隔。让本就偏僻的楚州雪上加霜。这样穷山恶水的地方多流民,流民被逼得无路落草为寇,成了山匪。
  “若是不考虑楚州境内的动乱,江大人原本是怎么想的?”,顾淮音抬眉见她。
  “楚州近淮水,沿淮水用船可以通过北海到京都或江南等一带繁荣富庶之地,顺水而下,少用人力则开销小。
  但水路相比陆路距离太长,所用的时间也久。少则十天多则月余,水路上没有供给停靠休息的地方,况且路上干粮也占重大,这样一来倒不如走陆路……”
  江守君眉头皱得愈发厉害。
  顾淮音来了兴致,有意仔细和她探讨此事。
  “所以你想在楚州修建渡口,利用货船来往,商人交汇以济民?”
  “不错。”
  “是个好主意,不过你忘了淮水多洪涝,即便现下淮水平稳,若是真真到了灾年该如何呢。”
  “我查过楚州方志(1),淮水并非年年洪涝,而是有规律的。”
  一声叹息,顾淮音忆起两千年前的淮水。
  “上古淮水徐徐往东南倾,淮水两岸无灾无恙,自黄河夺淮,淮水就如同被唤醒的猛兽一般。我也少管过,不知你从中悟出来什么规律?”
  江守君垂眸细想:“照方志中对淮水的记载推演,楚州境内大概没三年一小灾每五年一大灾。去年淮水害灾由重,倘若得天佑,这渡口至少能用得五年。”
  她又问:“嗯……那五年之后呢?”
  “五年之后,陆路建成,官道能走车马,楚州百姓也不必长困于此。”
  她这番话说得轻松,但二人心里都清楚,这太理想了。
  光是修建渡口上花费的银钱就足够令人头疼,遑论再建车马官道。
  顾淮音拈了拈发白的指尖,一缕青光浮在眼前幻化出一柄剑的模样,转而浮光周折几转成人形。
  “司主。”攸里抬手行礼,一如往昔。
  顾淮音颔首回应。
  “江大人毕竟于我有恩,我有个法子替大人排解烦难。”继而站起身来继续对江守君道:“修建渡口的人手找到了。”
  站在旁边的攸里一连懵,手指着自己无助道:“我?”
  “当然不是,是那些山匪。”
  江守君苦笑两声:“楚州草寇早是沉疴积弊,我哪有那么大的本事叫他们来为官府修筑渡口。”
  “他有啊。”顾淮音含笑看着攸里。
  攸里心里发毛暗叫不好,试探到:“我去把那些山匪抓来?”
  “这些山匪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胆子敢杀人放火无法无天,就是因为少了敬畏,不敬畏朝廷看来只能敬畏鬼神了。”
  她摇摇头,语气放轻。“先招安,负隅顽抗的弄点玄事稍稍惩戒,自然而然就愿意归降了。”
  攸里后知后觉道:“我明白了。”
  屋外月落乌啼。
  “既然二位都没什么意见我就先回北海了。”
  “现在时辰这么晚,不如你明早再做打算吧。”江守君说这话时手攥得紧,像是在紧张什么。
  顾淮音笑意渐深:“你这般紧张是在留我?”
  江守君被她塞地说不出话:“我……”
  “还是说最近遇见什么怪事,害怕了?”
  心头突然涌起今日在缙云山腰宴会上遇见的那古怪和尚,还有和尚口中说的“婴灵祭”。
  她怎么都猜的中。
  江守君下意识摸了摸手腕上固魄,张了张嘴,终究没有说出口。
  “怎么了,还有什么事要问?”
  “没有……”
  顾淮音话音刚落,门外晚山风贴着没关陇的窗框吹进来,将那要死不活的烛火吹个正着,缓缓升起一缕白烟后灭了个通透。
  风歇住,皎皎月色平静撒在窗前,像覆盖着一层薄霜。
  远在江南的符景庭,在表面祥和宁静之中褪去哀惋,慢慢从悲伤中回过神来。
  风随影动,晚色摇曳。
  七日满,应亡母之愿,谢晋该离开符景庭。
  萧萧木下,凉薄夜。
  逝者已矣,身后事也处理妥当。谢晋收拾好行李打算明日出发回朔州。
  姜邑尘静坐房中煎茶,茶叶浮浮沉沉,随着沸水熙熙攘攘。斟一浅盏热气扑面,盏中茶叶最终又井然有序缓缓飘落盏底,清香远溢。
  倏而房门被叩响,敲门声不疾不徐。
  “门没锁,进来吧。”
  谢晋推开虚掩着的门,抬头走到姜邑尘面前,“父亲。”
  姜邑尘抬手为他斟茶,“晋儿,坐吧。”
  谢晋顺意坐下,却没有碰那盏倒给他的茶水,只是眼睛静静看着。
  “孩儿不孝,服丧期未满三年,明日却要回朔州了,今日来向父亲请辞。”
  姜邑尘低头浅抿了一口清茶,没说其它话,只叫他多保重。
  盏中青绿,温瓷白盖拨冷茶。
  阖目细想,于“水”之一事,似乎并不是川中旱涝这般简单的。
  作者有话说:
  (1)方志:即地方志。
 
 
第23章 寿辰筵妖邪兆凶煞
  孤客天涯,漫掷倦怠。
  俯瞰地上银带,亘古东流水。淮水自桐柏山太白顶而来,千蜒万转路不定,徐行二千里后汇入北海。
  海天将白,水色澹澹生烟,猎猎海风袭面,朔风掀转来者衣衫。
  天色退暝,顾淮音立于淮水与北海相交入海口处,身旁波澜壮阔。
  她摊开掌心,碎裂成两块的紫玉玦悬在空中缓缓合拢,伸出双指立于身前。指尖凝光,丝丝缕缕向紫玉玦汇去。
  不多时,玉玦迸发强烈白芒。巨大光亮将黎明前的惺忪阴暗打破。
  北海轰鸣声由远及近,有巨兽沉在海底嘶吼。巨浪翻腾,犹如天地动荡。岸边人显得格外渺小。
  风云变幻间,海面涌起一四爪巨兽,名曰螣蛇,通体漆黑生鳞,身形阔如丘。似挡在二人面前的一座山屏。
  螣蛇仰天嘶吼,海面倏然抬起以水堆砌出的桥,蜿蜒曲折向远处伸去。
  朝前看,北海浓雾之中,勾勒出山形轮廓,若隐若现之间,隐隐显现出一方岛屿,岛屿之上,留三百白玉宫。
  此地名,岁天域。
  楚州郡下。
  一晃几月,六月一过,时节流转着急忙慌的已经入夏。日光蒸腾多了暑气,天色亮得格外早。
  晨曦如剑,将云层刺开一道道光痕。破晓时,楚州城中渐渐有了人气。
  顾淮音几月不在府衙内,府中上下似乎是忘了这个人,安分得诡异,从来没有人过问也没提过一句。
  除了江守君和攸里。
  攸里心里憋屈,她走得倒是干脆,为了报个什么恩情,独独把自己留在此处。
  他留在楚州府衙里,但平日里不常现身,唯有江守君对山中莽匪使不出手段了他才会出面一二。
  淮水之畔,江守君站在预备修建的渡口前,身侧带来了新一批招安来的山匪。
  已经见怪不怪了。
  这些刚下山的山匪惊魂未定,脸上皆苍白如纸,这些功劳都要归咎于攸里。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