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重生投入废太子的怀抱(穿越重生)——三川北道

时间:2023-12-23 09:23:38  作者:三川北道
  路君年余光瞄着皇帝的身影,跟在了他身后。
  他们从另一道殿门直接走到了殿上,路君年刚刚进门就听到了其他朝官在堂下议论的声音,他隔着帘珠注意到,殿下的那些人分成了好几拨站着,显然分了党派。
  皇帝往龙椅上走去,而路君年留在了帘后,没出现在众人面前,他手托着书页准备开始记录。
  殿下很快肃静下来,文武官分成了两边站着,行了礼后便开始请奏。
  最先出列上前的是礼部的一位郎中,路君年隐约记得他姓刘,路家没出事的时候,刘郎中曾经拜访过路恒,他提议:“胡泉城的水道开漕利民,但修建水道一事劳民耗财,自年后以来一个多月,边境战事频发,运往边境的粮草和兵器远超往年,国库紧张,臣以为,修建水道一事,或可中止。”
  刘郎中一说完,很快又有一人上前,路君年朝殿下看去,是户部的冯郎中,他道:“水道已经开建,怎可半途而废?好不容易聚集了那么多劳工,前期花了那么多钱财,你一句国库紧张,不就是让那些白花花的银子打了水漂?”
  如今看来,这两人意见不合,路君年在纸页上做了标注。
  兵部的周郎中也走了出来,说:“依臣来看,燕地的朝官外派才是现在最需要关注的要事,燕地虽土壤贫瘠,但不至于每年都交不上税,燕地的地方官绝对有贪污受贿的嫌疑,外派朝官查证最为稳妥,必要时可直接升任燕地知府。”
  刘郎中见周郎中有避重就轻的嫌疑,说话的声音也不由得加大了:“一个小小的燕地无功无过的,虽然交不上税,但不像鹿州还每年需要国库拨粮,燕地对国库没有影响,自然不需要现在考虑!”
  周郎中也不乐意了,反问道:“刘郎中怎么就知道下一年燕地就不需要国库拨粮了?在臣眼里,就是因为燕地的事情没有解决,才让国库少了一地三城的税钱,若是派了朝官前去,指不定在明年能把这三城的税钱收上来,到时候你们所说的水道、边境的钱财不都有了吗?”
  冯郎中听了,说:“周大人说得轻巧,外派朝官,派谁能在短时间内将燕地的税钱收上来?派你吗?”
  周郎中摇晃着头说:“我可没这么说。”
  ……
  -
  “行了。”皇帝坐在殿上,一脸疲倦地听着他们争吵,感觉头痛不已。
  出来揭露问题催促皇帝下决定的三人只是五品官员,他们在殿下争吵得这么激烈,背后一定有人在推波助澜,可惜现在还看不出他们到底是为谁说话。
  皇帝的目光扫过殿下,问:“钟月然,那条水道全力修建完成还需要多久?”
  钟月然上前拱手答:“最少四年。”
  “四年,边境的仗都打不了四年!”刘郎中高声道。
  “古有‘行军千里,养兵十年’的说法,哪位将军上了战场,不在外面待个五年十年的?”冯郎中反驳刘郎中的话,冷嗤道:“刘郎中觉得边境的仗打不到四年,未免也太轻敌了罢!”
  刘郎中:“照冯大人这么说,这场仗要打十年,那还修什么河道,直接把国库里所有的钱全部给边境的战事好了!”
  皇帝重重拍了拍桌子,道:“都少说两句,水道是一定要继续修建的,燕地也是一定会派官的,除了这两件事,殿下还有何要紧事?”
  殿下众人面面相觑,路君年双目锐利,透过帘珠一一扫过众人的面容。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皇帝又喊了一句。
  -
  “老臣有要是请奏。”李元迁从人群中走出,手中托着象牙笏,“京中户籍私下买卖的勾当近来愈发多了起来,臣以为,不该再让京城户籍的人直接参与春试,而应该也跟其他城池一样每年进行科考,通过筛选排名的方式进入春试考场,并增加其他城池入京城参考的人数。”
  李元迁此言一处,殿下很快一片哗然。
  “李大人,你也是京城户籍,不让京城户籍的考生直接参考春试,还要让他们给其他城池的人让位置,不知道的以为你大发善心,知道的人还以为你老了神志不清了。”
  人群中传出这么不偏不倚的一言,言语相当犀利,路君年朝殿下看去,看到了那说话的人——礼部尚书王之洞。
  李元迁垂着头,仍旧重复着他的那番言论。
  兵部尚书白向野也上前道:“臣以为,李大人所言实在荒谬。先不说每个城池的科考大不相同,就算真的这么实行了,其他城池送过来的考生能力参差不齐,也一定比不上京城的考生更能适应春试,这不是白白让能力并不出众的平民有了浑水摸鱼的机会?”
  事情到了这一步,便已经将李元迁的这段谏言抬上了明面,很快又有位高权重的官员从队列中走出。
  户部尚书王义凛:“臣以为,李大人所言,对当前的春试考体系有所突破,但是否能够实行,还有待商榷。”
  “老臣认为,此谏言没有考虑的必要,李大人无缘无故提出这么一句,怕不是别有用心。”
  “当前的春试已经很是完善,不需要再做更多改变。”
  ……
  -
  台下的议论声很快趋于混乱,文武百官虽然没有真的达到一百人的数量,但殿堂下的人也绝对不会少,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路君年下笔如飞,想尽可能地将所有人的言论全部记下。
  正当路君年奋笔疾书的时候,殿堂下突然发出一声齐齐的高声喧哗。
  “不好了!李大人,李大人晕倒了!”很快有人高声喊道。
 
 
第279章 
  殿堂下慌乱成一片,人群簇拥在李元迁身边,路君年很快起身,刚迈出一步,就想到自己的职位不能在殿堂上露面,便又收回了脚步,站定在案边,目光紧紧落在殿下。
  皇帝让护卫军进殿,李元迁很快被人抬了出去,前往御医馆。
  早朝闹到了这一步,所有人再无心请奏,大太监喊了声“退朝”后,朝官们三三两两地离开了。
  路君年托着木盘跟在皇帝身后离开,察觉到皇帝心情不悦,周围随侍的一行人都不敢大声说话,整个气氛凝重到了极点。
  -
  到了养心殿,皇帝重重坐回书桌前,大太监很快从身边的太监手中接过一碗清火排骨汤递到皇帝手边,皇帝就着大太监的手随意地喝了一口,就挥着手让人端下去了。
  路君年静立在一旁,皇帝看了他一眼,问:“都记了些什么?”
  周围还有很多宫人,路君年明白皇帝的意思,朗声道:“回皇上的话,微臣记录了皇上在早朝上的言论,一共二十四句,没有遗漏。”
  中规中矩的回答,让人挑不出毛病。
  皇帝拿起书桌上的奏章,大太监见状,对其他宫人道:“你们去外边候着。”周围伺候的宫人这才退到了殿外。
  待书房内仅剩他们三人时,皇帝才问:“你可看出些端倪来了?”
  路君年知是问他,道:“回皇上,微臣暂时看不清局势。”才一个早朝的时间,他还看不清殿下到底是几拨人在进行权力纷争。
  “私下谈话,不必那般生分。”皇帝放下手中的奏章,大太监很快将路君年记录的其他朝官的言论呈递到皇帝手边,皇帝慢慢翻看起来。
  没过多久,皇帝放下这些零散的纸页,大太监又将它们重新交回给路君年。
  皇帝:“说说你的看法。”
  路君年:“就目前来看,早朝上争执得最厉害的三位官员分属三营,但他们争吵的内容仅停留在表面,而李元迁大人提的谏言之前更是闻所未闻,惊世骇俗,且没有一位朝官强势地站在他那一边,或许李大人的提议只是偶然,从这一点来看,有几位朝官的言论就比较耐人寻味了。”
  皇帝一直看着路君年,没有出声阻止,路君年便继续说。
  “中书令洛大人和左右仆射都没有说话,除了他们三位重臣,六部尚书中属吏部的李大人年纪最长,威望最高,也是最敢谏言的。李大人谏言一出,工部的钟大人和刑部的方大人都没有表态,倒是剩下的三位尚书大人异议非常,王之洞与白向野二位大人都不看好李大人的谏言,王义凛大人委婉说辞。”
  路君年简短地总结了早朝上几人的言论,这才放下手中的木盘,朝着皇帝的方向拱手道:“剩下的,微臣便不敢言了。”
  时间太短,仅单单依靠这么点言论,还不能揣度他人真正的意思,最起码,路君年不能在皇帝面前无凭无据地猜测。
  -
  接着,路君年又说了下上早朝前众人的站位,虽然同样没有什么依据,但多少能做一个权力倾扎的参考。
  “观察得还挺仔细。”皇帝说道,“你可知他们为何这么紧张国库内的财政情况?”
  路君年稍加思索,答:“边境战事告急,有一拨银两用在了粮草上,京城内的官员们自然担心自己的俸禄能不能如期如实地发放了。”
  皇帝从奏章堆中抽出昨天看的那份战事书,由大太监转交给路君年看。
  皇帝:“唐将军托人捎来的军书,蛮敌原本已经撤兵,想诱惑我军过河,接着击溃我军,没想到诡计被砚儿识破,他们白白在路上空等了几日,错过了最佳的撤军时间,大雪封了山,于是他们破釜沉舟,在过年那天晚上又重新跨过河面埋伏在了我军附近,来了一场不死不休的夜袭。”
  结局自然是伤亡惨重,路君年看着这封军书,上面记录的文字是冷冰冰的,文字之下是战士们一条又一条热血沸腾的人命。
  尽管大元国的军队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但也没能将敌军全部歼灭,还是有人逃到了河对岸,将战果告诉了蛮敌,也许是尝到了偷袭的甜果,在那之后每隔一段时间,蛮敌都会来一次出其不意的袭击,让我军疲于应对。
  对方犹如苍蝇一般三三两两地派兵,弄得我军草木皆兵,人员伤亡没有多少,但粮草的耗损却极为严重。
  从唐朴显义愤填膺地用词来看,路君年便知道,那些人袭击的是大元国的粮草,敌方想以此来牵制住我军。
  -
  这样的计谋不难对付,路君年相信谢砚一定有方法应对。
  可如今的问题在于,这么持续地往边境运送粮草和钱财,战事拖久了,对国土内的水利和其他建设极为不利,其中就包括胡泉的水道和一直有在说的女官殿。
  边境的事是根源,才引发了一连串的争论,一直都没有解决的办法。
  这也是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在朝堂上一直吵到了现在。
  “再过一两个月,边境的雪也该融了,到时候河水重新解冻,这样的袭击也该减少许多。”路君年说。
  蛮敌能够肆无忌惮地使用这样的计策,不过是趁着河流冰冻,士兵们没那么容易发现过河的敌军罢了,待到春暖花开,他们要想过河,只能乘船。
  “皇上,我有提议。”路君年突然想到一计。
  午后的皇帝书房内,路君年恍若无人般侃侃而谈,时而垂头停顿,蹙眉沉思,时而茅塞顿开,双眼明亮,他说着自己的计策,仿佛已经忘记了自己身处何处,是何身份。
  皇帝就在桌前静静地听着,偶尔提出疑点,路君年涉略的书籍广泛,从不同的方面解答皇帝的问题,虽然大多数答案不尽如人意,但好在思路前无古人,倒是让皇帝产生了更多的想法。
  一直到了夜深,路君年在书房旁边的偏室内用过晚膳,皇帝才将战事书的回令重新写好。
  -
  四月,边境,大雪初融。
  “太子殿下!宫里又来信了!”信使快马加鞭地冲进了军营,边骑着马边喊道,一只手高高举起,手中是来自京城的信件。
  谢砚正跟唐朴显商量抓获的蛮敌俘虏要如何处置,听到信使的话,停下了口上的争论,揭开营帐的帘布。
  信使勒停马匹停在了谢砚面前,翻身下马,将信件双手托着举到谢砚面前。
  谢砚接过信件后并没有直接打开,他回到营中,将宫里的回信交给了唐朴显,给足了唐朴显作为带兵将军足够的威信。
  唐朴显打开信件,细细看完了一遍后闭口不言,又将信件递给谢砚查看。
  谢砚看完后许久都没有说话,又将信件传给了旁边的几位副将,众人看完后都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其中一位副将憋不住话,问道:“唐将军,太子殿下,我们真的要按照这上面的做?”
  唐朴显:“皇上的亲笔书信,和玉玺回令,看来是已经安排好了一切,我们若是不照做,恐怕再过不久,粮草就该绝了。”
  谢砚一手撑在案上,手指漫无规律地敲打着将军案边缘,自言自语地说:“父皇竟然能想到让燕地以粮草代替税钱上缴的方式为我军充当军粮。”
  -
  燕地三城虽然贫瘠交不上税钱,但他们很少需要国库开粮救济,因为燕地有特别的粮食作物耕种,虽比不上云梦湖那一块的水稻田和京城附近的麦田,但不至于让燕地的人饿死。
  从燕地调拨军粮,也逼得燕地的官不得不有所作为,想办法创造更多的收成,不然交不上军粮,战事败了,士兵们将责任推到少了军粮上,燕地三城的人便会被全大元国的人谩骂唾弃,就连燕地的官员都会被抄查。
  谢砚猜到朝堂上会闹成什么样,却没想到皇帝能这么快想出这招借力打力的计策来,实在是高明,让人佩服。
  这样一来,一下能解决两件大事,虽然解决的过程不一定顺利,但多少有了一个方法,之后军队的粮草官也知道要去哪里收粮食了。
  -
  唐朴显没敢下定论,他年纪太大,面对这样冒险的命令便多了几分犹豫。
  谢砚道:“唐将军,燕地离边境并不远,确实是最佳的收粮地,我认为此法可行。”
  “燕地许多年没有交税钱,万一他们不给粮,士兵们岂不是吃不上饭了?”唐朴显眼角的皱纹更深了,眼里满是担忧。
  被蛮敌搅和,他们现在的粮食仅够他们撑两个月,一旦发生唐朴显所说的情况,他们只能退兵,不能再完好地守着边境了。
  “京城里的粮一定不会这么快断,也一定不会全部断了,我们至少还有三到四个月的时间调整。我觉得,宫里既然能够提出这样的计策,也一定会派人前往燕地协调,想来是有人已经做好了游说的打算,会让燕地接受这样以粮充税的方式。”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