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大秦皇叔(历史同人)——这个懒人没起

时间:2024-12-04 08:45:29  作者:这个懒人没起
  虽然蒙毅提前给杂耍艺人打过招呼,赠书环节尽量挑选看上去能够消费得起书本的潜在顾客,然而因为执行者是一只饥饿的雄鹦鹉,所以它还是选中了两个不识字、但是背着谷子凑热闹的农夫,鹦鹉毫不犹豫地扑进农夫的竹背篓中,埋头干饭,引得众人发笑。农夫虽然不知道赠品是《山海经》,却也能获得欣赏连环画的乐趣。
  赵琨观察了一下,一名农夫最终带着几分不舍,将口袋书转手卖给一个仆从打扮的人,赚了几百钱,将钱袋抱在怀中,兴高采烈地走了。另一名农夫要年少一些,大约十五六岁的模样,对这本小画册爱不释手,想进天一书坊看一看,又迟疑着不敢进,在门口徘徊片刻,终于鼓足勇气,跟在一个士子打扮的青年身后进入书坊。
  书坊中的打工人早就培训过,无论贫富贵贱,所有顾客都一视同仁,不搞区别对待。比如今日开业,每个买书的人都有相应的小书签赠品。一本书配两张精巧的书签,不会因为是官吏就多送,也不会因为是布衣就不送。
  被漂亮的导购女郎询问需要什么类别的书,农夫整张脸瞬间涨得通红。
  导购忙得晕头转向,这才发现对方身穿粗麻短衣、背着脏兮兮的大竹篓,裤子上有补丁,脚上的草鞋已经磨损出一个洞,露出两根脚趾。在她的视线中,那脚趾使劲往里缩了缩,在地板上扣了两下,脚趾的主人支支吾吾好半天才拿出那本赠品的口袋书,满是厚茧的手指轻轻抚过书皮封面,说:“俺不识字,请问这里收不收学徒?俺想学画画。”
  据说镐池君的产业,大多都招收学徒。不问出身,只要肯学,将来出师以后,挣一份家业不成问题。邻村有位大兄弟,家中也穷的寅吃卯粮,就连耗子都不来,三年前去给炼钢的匠人当学徒,现在已经盖了二层小楼,娶了村里最好看的小娘子为妻,快要当爹了。可惜炼钢厂已经不招收不识字的学徒工,现在至少要上过扫盲班才能进去。少年农夫有种感觉,镐池君新办的这个书坊,也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导购女郎干练地替另一名顾客取书,向农夫介绍说:“收的,各类学徒都缺,管吃管住,一个月四天休假,但是出师之前,没有工钱。出师以后,看个人的手艺。手艺好,达官贵人随便赏一些,也能在咸阳城安家了。”
  农夫激动地重复:“管吃管住?!我可以的。”
  甘罗带着妻子吕氏在展厅那边挑选书籍。
  纸书问世,翻阅、携带起来十分的轻巧方便,纸张纹理美观,手感也相当好。插图色彩分明、鲜艳又形象,是竹简和绢帛难以相比的。惊艳了无数读书人。他们各自派遣仆从,将水上乐园中售卖的各种书画用纸都抢购一空,就算不写文章,闲来无事,拿来练字也不错。纸张摸着十分平整、细腻,写写画画,应该比绢帛更好用。
  甚至有爱书之人如痴如醉,忘我的阅读,仿佛脚底生了根,从此长在天一书坊之内了。竟然错过了饭点也不觉得饿。
  那些拜师求学多年,都一不定有机会接触的诸子百家的秘籍,现在只要伸手就可以摸到。花钱还能买回家,不花钱也能翻着看一会儿,书坊不会撵人。如果要买,也是从仓库里另取一本相同的新书,书架上这些,只是样品。可惜隔行如隔山,有些内容外行看不出门道,就只能瞧个热闹,了解一点皮毛。关键的知识,大多是父子、师徒之间口口相传,并且绝不外传的独门秘技。
  也有许多故事书,只要识字,就能畅快地阅读,让人十分愉悦。
  要是搁在从前,绢帛太贵,大多数书籍都写在竹简上,一般几十到几百字就是一卷,字数太多会很重的,拿久了手累。四书五经加在一起的总字数,再添上标点符号,还没有后世随便一本长篇玄幻小说的字数多。所以一整车竹简其实也没几本书。
  那么问题来了,庄子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到底是在夸惠施学问渊博、有许多著作,还是在嘲讽他读过的书少呢?后世的成语“学富五车”,当然是夸赞一个人博学,五车纸质书,那委实了不得。但换成竹简,庄子的本意是褒是贬,还真不一定。因为庄子接下来说“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惠施的学说乖谬驳杂,言辞也不中肯、不恰当。
  赵琨带着这种疑惑,亲自接待荀子和黄石公。
  仿佛是某种比拼,荀子带着韩非,黄石公带着尉缭。这两对师徒,一个比一个衣冠楚楚,襟袖还散发着熏香的芬芳气息。赵琨从没见过尉缭不上朝、不去官署也穿得如此齐整,忍不住多瞧了两眼。
  尉缭一把将赵琨提溜到跟前,得意地对黄石公说:“师父,这就是你的徒孙儿,师兄一天夸三遍的那个镐池君。”
  他们其实已经见过一面,黄石公是典型的南方人的长相,身材匀称、肤色偏深,骨骼有点娇小玲珑,因此胳膊上肉不少,却依然显得纤细。他保养得当,打扮新潮,在将近七十岁的长辈之中算特别养眼的,就像是江南烟雨中的一只白鹤。
  不过上回见面,赵琨把“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机会留给了秦王政,没有出风头当显眼包,所以还未曾与黄石公攀谈过。
  “啪、啪!”
  黄石公击掌,就有几名鬼谷弟子抬着一筐龟甲、一筐竹简上前,看起来都是颇有些年头的古董。黄石公轻描淡写地说:“老夫给徒孙的见面礼。古人今人,吃穿住行都不同,习俗差得甚远,人性却还是那样。都是史书上不记的细节,拿去看看,想明白了古人的事情,今人的事情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古今习俗确实差得远,据说西周建立之初,男女关系还非常混乱,周公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制定婚姻七礼,并且规定:男女在结婚之前不能随便同房。
  但人心,以及情感,是可以共鸣的。
  赵琨行礼:“长者赐,不敢辞。多谢师祖。”
  他抽出一卷竹简小心地展开,是大篆,出自一个籍籍无名的史官之手,勉强能认出“殷商成汤二十一年,大旱,铸金币。”
  又换一卷竹简,“太甲杀伊尹”,这就跟史书的记载完全不同了。但似乎也合理——伊尹废立过君王,哪个君王能容下他这种大权臣?
  还有很多竹简,上边是过于古老的象形文字,已经有点腐朽的味道。以赵琨的学识,无异于狗看星星,大部分都看不懂,又不敢随意翻动,怕弄断了不好修复。
  黄石公似乎发现赵琨遇到了阅读障碍,干咳一声道:“先收着,老夫教你。弄成纸书,给老夫也来两套精装版。不过,不要印刷的,找个字迹好看的人,手抄。再请个画匠,绘制一些插图。画《山海经》的那位就可以。”
  别说,这位黄石公还挺懂行的,印刷术虽然可以批量生产,有利于书籍的流传推广,但要论私人收藏,那还是手写的书比较稀罕,观赏价值没有上限。廷尉府汇总全国的案件,估计李斯抽不出时间。伯高的字就挺好看,隐隐有种自成一家的意思,可以委托他来抄。
  至于绘制《山海经》连环画的画匠,赵琨都有点同情他了。一家子都是画师,他祖父的名气还挺大,被征召绘制帝王陵墓中的壁画,再也没回来。他母亲是家中独女,继续重蹈覆辙,又是参与王侯陵墓的壁画工程,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于是他学会了藏拙,只要是人像,都画得奇丑。凡是器物,一律画得不像。画一匹马还要给添上大翅膀和犄角,然后他就被镐池君选中,负责带学徒赶制连环画。《山海经》一共记载了469个奇珍异兽,描述得比较抽象,时间又紧,他的头发都变得稀疏了,再替黄石公画插图,会不会直接变秃头啊?
  赵琨摸摸鼻尖,随意地扫一眼龟甲,似乎是某种数术排列?
  他心中有点模糊的头绪,然而此刻没有时间钻研,只得吩咐随从将竹简和龟甲收好。
  过门槛的时候,赵琨下意识去搀扶黄石公,毕竟快七十岁的人了。
  谁知黄石公还不乐意,吹胡子瞪眼,说:“这是干什么?老夫正当壮年,腿脚好着呢!”
  赵琨感觉到黄石公确实很有精神,默默地收回手。好吧,正当壮年。
  另一边,荀子捧着一本《易经》,书非常厚实,是秦国王室珍藏的历朝易学的合订本,包括了夏朝的《连山易》,商朝的《归藏易》,以及周文王的《周易》,句读已经标出来,还附有历代太卜的注解。荀子的手颤了颤,毫无征兆地落泪了。已经可以预见:读书的门槛会大幅度降低,他当年四处游学,拜过十几位师父,耗费二十年光阴才学到的儒家典籍,现在的学子都有机会直接阅读。一个新的时代开启了!
  荀子抹了一把眼泪,感叹道:“我怎么没有晚生几十年,现如今刚好去国子学读书?”
  赵琨连忙凑上去,“荀先生,现在也不晚,担任国子学祭酒(校长),藏书楼里的书随便看,七楼八楼只对祭酒,以及诸位院长开放,三楼到六楼对所有学官开放,祭酒、院长、博士(老师)……金匮石室中还有许多王室收藏的孤本、珍本。另外,当年镐京被攻破,埋没在废墟中的古籍,我的门客也清理出一部分。荀先生若是感兴趣,签个字,先借去看一看也无防。”书坊这边要先紧着学生的教材印刷,他们是秦国的未来。其余书籍都得推后。荀子拿的就是国子学儒学院的易学教材。《山海经》是地理选修课的教材。
  荀子打量着赵琨,没有立即表态。
  赵琨也默默打量荀子,这位老夫子相貌清癯,精神矍铄,穿着齐国最新潮的彩条纹锦深衣,不是常见的曲裾,而是直裾袍。压衣角的玉佩上,悬挂着齐楚地区今年最流行的水晶玛瑙串装饰,华丽程度,不亚于诸侯的组佩。
  赵琨在心中小声嘀咕:荀子还是个时尚达人。
  荀子不敢置信地问:“签名字就能借书?”他当初通过了重重考验,替先生打杂七年,才获得完整的《周易》传承。嘶,简直要酸成柠檬精了。
  赵琨底气十足:“签名、盖章、按手印都行。我不骗人,千真万确。”前不久才骗过的法家龟孙子不算人。法家的驭人术是很黑的,韩非提倡集中并加强皇权,愚民:从小控制思想,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弱民、疲民:不断地剥削他们,家有余钱也要想办法拿走,让他们为了养家糊口终日劳作,吃饱穿暖、身体健康就行,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思考人生。这样才便于管理。
  前不久才被骗过的韩非忍住翻白眼的冲动。虽然赵琨时而靠谱,时而不靠谱,但国子学真的是一个好地方,荀夫子一定会喜欢。他附和说:“当年镐京城破,百姓离乱,典籍流散。秦霸西戎,又收拢了无数西周遗老、古籍文物,经过许多年,金匮石室都快堆不下了。”
  赵琨心中的小人狂点头,没错,秦霸西戎超过五百年,中东地区很多国家在后世依然称华人为秦。
  荀子最信任韩非,闻言点头道:“镐池君,你人还怪好的嘞。我不白看那些书,这些年,我也撰写、整理了一些书籍,让弟子们抄录一份,捐给国子学的藏书楼。天一书坊也可以印刷我的书。”
  赵琨想了想,提醒荀子:“印刷出版的书籍,可以跟天一书坊签订契约,每月领取分成,子孙后代也可以继承版权,有效期一百年。”大约只有秦国可以做到全民守法,保护版权。造纸术和印刷术无法长期保密,赵琨也不打算保密,等技术成熟,就推广到全国各郡。但作者的著作权一定要保护,不能让盗版损害作者的利益,打击创作热情。
  看来还需要制定一部适合秦国的著作权法。不过赵琨毕竟不写书,他准备叫上战国末年的学官、画匠、创作人员、出版人员,让这些专业人士商量着来。先拟一套法律出来,规范行业,新法试用期间发现不合适的地方,后续再修改。
  荀卿要在天一书坊印书的消息传开,书坊每天都爆满。许多书生奔着大儒荀子的著作而来,却买了一堆《山海经》连环画口袋书、《青城山下白素贞》、《北方四季星空图》、《食疗养生菜谱》、《刘海砍樵》之类的图文并茂的书,喜滋滋地翻阅起来。最后都快到家了,才想起此行的目标《荀子》还没买,于是让小厮再跑一趟。
  《荀子》这书固然经典——“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话谁看了不赞叹?然而只有看《青城山下白素贞》这种书,少年们才会废寝忘食,青蛇男变女,陪着白蛇找许仙报恩。一口气看到半夜都不带瞌睡的。
  咸阳城中,春景渐芳。你可以不知道国尉缭的姓氏,哦,我也不知道。但白素贞有没有救活许仙,大家都在等下一册,很急。少部分人是被故事书吊住了,大多数人是被说书先生吊住了,个个抓心挠肺。
  黄石公每天都掐着官吏下班的时间登门,教导赵琨三刻钟,顺便蹭一顿晚饭。不过他醉翁之意不在酒,总是故意在张良的面前显摆,又不着痕迹,仿佛只是在跟赵琨探讨问题,最终勾得张良开始主动请他解惑。
  黄石公送给赵琨的那一筐龟甲,上边的图文整理出来,是传说中的奇门遁甲。
  据说九天玄女传授黄帝四千三百二十局奇门遁甲,帮助黄帝战胜了蚩尤。经过风后改良,变成一千零八十局,主要应用于军事的排兵布阵。传到黄石公手上,还有七十二局,黄石公又传给张良,被张良改编之后,就没什么人能看懂了。
  黄石公给这本涉及天文、历法、排兵布阵等内容的新书起名叫《遁甲天书》。利用其中一局奇门遁甲导致张良跟他的小伙伴一起迷路,怎么走都在一块不太大的地方打转,耗了将近一个时辰,张良才悟出其中的关键,带领小伙伴们走出奇门遁甲的范围。
  其实按赵琨的说法,黄石公就是利用了环境,稍加改动,迷惑他们的视觉、听觉等,蒙蔽人的五感,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迷失方向。但如果是军队迷路呢?如果再布置得精密一些,影响范围再大一些,将一支军队困上好几天,那战争的胜负岂不是都要逆转?。张良觉得学会这个老厉害了,带几千士兵对上几万都行。他被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向赵琨袒露心声,想拜黄石公为师,请赵琨帮忙牵线。
  赵琨暗暗好笑,黄石公垂钓了那么久,鱼儿总算上钩。鱼儿再不咬钩,黄石公都能咬死他。
  因为在黄石公看来,赵琨其实很有些术数天赋,学奇门遁甲要比旁人容易许多,但他偏不好好学,只粗略地扫一眼,就哈欠连天,到了吃饭的时候,又精神百倍。说他不学吧,他又看会了一局,就是导致张良迷路的那种,还能无师自通,玩出花样来,反过来让黄石公迷路半个时辰。
  傍晚,漏窗外响起了鸟翅拍打的细微声响。赵琨拢了一下衣襟,戴上护臂,走过去将窗户打开。
  一只略微肥胖的海东青,灵活地钻进屋中,落在赵琨的护臂上,亲昵地轻啄他的指尖。
  赵琨摸了摸花朝的小脑袋,从它的爪爪上解下一只小竹筒,取肉干让花朝自己吃。
  他从竹筒中抽出一张蜷曲的纸条,展开来,只见上面写着:“终黎跟伯高大婚,你准备多少车嫁妆?我也添一份差不多的,咱们通个气,不要一家多,一家少,不好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